如何理解「京剧是中国民族艺术的瑰宝」?(1000多字)
对于中华民族丰富的文化遗产,“必须结合新的实践和时代要求,结合人民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积极进行文化创新。”“一个民族要繁荣昌盛,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就不能没有创新的理论思维”。“文化创新”和“理论思维创新”正是在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的时代赋予每一个民族艺术家的神圣历史使命。研讨会上,针对京剧音乐创作的现状,代表们表现出强烈的忧患意识。陆续有人提出,要在京剧音乐创作上有所突破,首先要从发展民族优秀文化的文化战略高度,用创新的理论思维提高认识;其次,在组织创作的方式上要有一些新的思路和方法。对于即将启动的国家舞台艺术工程,沈立群、王仁元等人的观点代表了与会多位专家的思考。他们提出,今天我们可能需要集中更多的集体智慧,汇聚更多的优秀人才,集中最奇妙的创造力,做一些集体的、实验性的研究。因为中国传统戏曲艺术的深厚传统是几代人积淀下来的,是中国传统戏曲创作的优秀传统,无始无终。因此,在我们高度强调京剧音乐创作专业化的今天,我们不能依靠各地的自由生长来实现京剧音乐创作的突破,从而形成这一剧种建设的有效积累。张建民认为,中国戏曲史上京剧的发展有过三次质变,一是京剧的形成期,二是京剧各流派的形成期,三是京剧“样板戏”的创作期。我们期待随着时代的发展,在几年或几十年后有新的质变。届时可能会出现多极化、多形式、多风格、多组合、多变化的艺术形式。普遍认为,要以实施“精品工程”为契机,创作出更加深刻有力地反映时代特征的优秀佳作,让当代中国优秀民族文化为世界文化宝库做出新的贡献。传统是一条流动的河流。传统是一代又一代创新成果的汇聚,今天的创新也会凝聚成明天的传统。京剧的艺术传统应该包括整个发展过程中各个阶段艺术实践的成功经验,既包括新旧传统。京剧音乐的发展就是沿袭旧传统,创造新传统,不断延续和进步,紧跟时代,永不停息。在继承与创新辩证统一的话题上,作曲家的发言似乎更具可操作性。曾参与京剧《虎山行》、《曹操与》音乐创作的上海京剧院作曲家高,从多年的创作实践中体会到,我们只是对传统了解不够,往往在不了解的情况下,轻易否定或丢掉传统中最珍贵的东西。参与过《沙家浜》作曲并在近几年创作新作的北京京剧作曲家卢松岭,对继承与创新的理解更为深刻。他认为京剧的唱腔写作有很大的创新空间。既要循规蹈矩,循词而行,又要寻求文学句与音乐句变化的统一。多年来,作曲家们只是对一些板式尾曲在唱法上做了一点点创新,很少在旋律上有大的发展。他还指出,新剧目的音乐风格与传统歌剧完全不同,因为它们的歌词不同。相应的音乐语言和节奏也要适应时代对语言和节奏的要求来突破。我们应该打破陈规,大胆吸收当代其他艺术品种的精华,来丰富这部剧的音乐。但在吸收外界因素的时候,也要时刻把握这部剧的音乐特点。南京京剧团《胭脂河》的作曲郑泰认为,传统京剧节目的板块、降调、调式等基本形式是相对固定的,但很多新创剧目的歌词打破了规则,所以在音乐创作上会有很大的自由度。作曲家不必严格遵守上下句、降调等传统格律。具有强烈创新意识的作曲家朱认为,戏曲音乐的发展应该随着时代的审美心理而变化。近年来,黄梅戏、越剧等地方戏的流行,表明了时代的审美需求。京剧创作中必须有更容易被年轻人接受的实验剧目,这是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研究观众心理,研究京剧的发展,不能拒绝年轻观众。江苏京剧院作曲家王指出,每一部成功的京剧音乐作品,你都能看到,是传统光辉中闪耀的一个亮点。成功的歌剧音乐作品一定是新与旧的对立统一。老,即传统戏剧风格和传统韵味的根;新,即作品所体现的人物、情感和时代气息。新与旧的完美结合,构成了中国传统戏曲音乐作品的独特个性和品格。把握好新旧结合中的“度”,是作品成功的关键。新的不一定好,好的作品一定要有新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