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最后阶段如何复习政治和历史?

首先,政治的最后回顾:

(1)全面巩固基础知识,这是整个复习计划的关键期。每节课都要列出重点知识点,让学生心中有数,为以后复习打下基础。

1,掌握课程标准的要求,学习课程标准的解读。

我们应该按照课程标准进行教学和备考。要紧密结合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通读课程标准,检查相应课程标准的内容标准。有的是一课一个标准,有的是一课几个标准,有的涉及几个学习题目的小标准。从掌握每一个学习主题的要求,到落实每一课的知识点,都要落实到位。只有解读课程标准,明确教学任务,才能在考试中立于不败之地。

2.认真研读教材,落实基础知识。

新教材观认为,教材只是一种学习资源,教师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解读。只要他们着眼于课程标准的要求,每个人都可以成为新教材的作者。在这样的思想指导下,每堂课都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学方法的运用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老师满堂灌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热情,也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如何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变被动为主动,成为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2)章节复习。

章节复习可以链接相关知识,进行相关复习,从而更好地掌握基础知识,提高能力。在课程标准中,规定了每个学习板块的若干学习主题,围绕学习主题体现了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而这个三维目标就是中考命题的要求。属于识记层面的学习要求,课程标准中经常使用“列举、引导、理解、说话、讲述、简述、复述”等行为动词。属于强记层面的要求,最低级的。这类知识经常出现在选择题中。为满足理解水平的学习要求,课程标准中经常使用“概述、理解、解释、阐明、归纳、认知”等行为动词。这类知识的考察,大多是中等难度的题目。属于应用层面的学习要求,课程标准中经常使用“分析、评价、比较、讨论、研讨”等行为动词。这类知识多用于出难题。而且多用于主观题的考察。需要注意的是,这三个层面是相互联系、缺一不可的。练习不应该太多或太难。只要符合课标的要求,从题型和考察的角度下功夫,就能取得好的效果。总之,如果我们认真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按照课程标准对每一节、每一个学习主题、每一节课知识的解读,学生就会掌握从宏观到微观的最基本的思维线索和框架,打下坚实的基础。

(3)专项审查阶段

这个题目是一个把知识主题化、系统化的过程。在一个学科内进行综合,要注意相关知识体系之间以及有比较差异的知识点之间的综合。历史与政治的融合,找出教科书中政治与历史的融合,就是关注时政热点,关注政治与历史教科书的结合。

(4)模拟训练

1.要清楚每套题的命题原则、题型和知识点。不要以为做的题越多越好。对于新教学中忽略的知识点,一定要查漏补缺。

2、模拟题一定要讲解的比较细致,对于命题角度好,能考查重点知识,问的问题有层次性和全面性且符合中考命题特点的,一定要举一反三,举例讲解给学生听。

3.一定要注意答题技巧,以及如何把答案组织到位。

二、历史的最后回顾:

首先,对课程标准、教材和复习资料进行了深入研究,从中选取了更有价值的内容,并以表格的形式进行了重新整理。比如第三次工业革命,我没有打印现成的材料让学生自己看;而是将书面材料转换成表格,列在黑板上,将这些看似很好的知识,尤其是关键知识,和学生一起完成,将课本中几个地方所表达的内容分散开来。这样复习学生,既巩固了知识又升华了知识,事半功倍。

其次,历史课本的主要知识是根据今年时政热点重新整理的。如建国90周年、辛亥革命100周年、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西部大开发等。这种复习方法让学生耳目一新,兴趣盎然。他们要经常和地理、政治的老师交流,从相关地理、政治的热点话题中找出与历史知识的结合点。

第三,针对学生平时学习中的薄弱环节,以问题的形式整合知识,围绕一个中心内容设计一系列问题,在学生答题时对学习中的热点内容、主要知识和薄弱环节进行复习,达到温故而知新的目的。

第四,选择试题,认真测试。现在大家的共识是,各科教学不能搞“题海”战术。避免学生搞“题海”的唯一好办法,就是老师一定要跳进“题海”,让学生“上岸”。怎样才能让学生跳出题海?需要依靠老师的眼光,根据今年的“考试情况”选择题进行重新组织。即使是高水平的问题,也可以从一些优秀的网站上挑选最新的问题,以最快的速度呈现给学生。考完之后,更重要的是渗透解题方法,找准今年中考的方向,举一反三,把相关的历史教材整合给学生,多角度的重新梳理历史知识。每次考试后认真批改总结。在课堂上表扬成绩进步很大的学生,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学习热情。

第五,经常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从5月份开始,临近中考,很多考生因为各种原因焦虑,影响了最后的复习。因此,教师应该经常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学生焦虑时,大脑皮层处于抑制状态,自然影响复习效率。但过度放松会导致学习态度松懈,复习效率低下。正确的做法是给自己心理暗示,放下包袱,以平常心对待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