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最后一次科举,是历史上“零战绩”的科举。
录取率为零的考试
公元746年,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第一次来到长安求官。当时的唐玄宗正沉迷于富贵温柔的梦里,懒得亲自处理政事,把“外朝”交给李,把“内朝”交给高力士。第二年,公元747年,杜甫和当时一大批优秀人才参加了玄宗为选拔人才而设的“考试”。当时,李是主考官。他是王朝的宰相,但他是一个嫉妒的恶棍。一定要想尽办法除掉那些被玄宗宠信的人,因为他们的才华和成就都在自己之上。张九龄、颜廷之、何、李咏、李、等一大批杰出人物都遭到李的迫害甚至暗杀。他特别嫉妒那些因为文才而被尊为官的文人,又怕那些外表光鲜的圣贤与皇帝接触,写了一封信揭露他的真面目,表达他的险恶用心。所以,这个嘴里有蜜,肚子里有剑的宰相,想尽办法堵住了说话的路。结果参加“补考”的没有一个人被录取,也就是说,那次考试成绩的录取率为零。为了掩盖自己的阴谋,他还向玄宗祝贺考试成绩:“天下贤士无不为国效力,无一遗漏。人们如何充分利用他们的材料!就算是尧、舜、明君也不可能这么善于观察吧!”更可悲的是,开元史圣的创始人李隆基竟然默许了这样的考试结果。其他著名诗人高适、元结都是在那次考试中被忽悠的。在人类考试史上,恐怕至今没有人能打破零录取率的记录,而这次考试也成为了人类文明史上前所未有的耻辱考试。
零岁考生入学记录
一代奸臣秦桧,因在绍兴立功,执掌朝政十九年。他另立门户,收编党羽,排除异己,陷害忠良,建立了宋高宗和赵构,独掌朝纲。“所以国内外一切权力都归智,除非亲党蠢才,否则不能做官。”而且,在绍兴二十四年(1154)的一次科举考试中,还为他不到一岁(只有九个月大)的孙子秦中了第一名。他利用手中的权力,任用自己的亲信,司侍郎兼直院学士唐思推、吏部尚书郑忠雄、郎中权、太常沈、董、张等人为考试官。这些考官得到了秦桧的意图,他们想借此机会取悦秦桧,以便他们可以获得高职位和高工资。于是,他们串通作弊,准备录取秦羽为状元。后来又曝出状元落榜,高中还考了第二,这对于穷了几十年的人来说,无疑是极大的讽刺。更何况,在这次科举考试中,由于的贪赃枉法,他的侄子秦?秦?、姻亲沈兴杰、亲信周桓等人,都得了进士的称号,难怪“天下无不咬牙切齿”。
对活着回家的考生进行考试。
张是明末著名的农民起义领袖。崇祯十七年(1644),成都被侵。起义军号称60万大军进入成都,很快控制了四川大部分省县。在成都张,先自称秦王,后宣布建立大西国,改元朝为大顺,后称帝,以成都为西京。16年8月,他们登基。今年秋天,看到清朝的军事胜利,大顺政权摇摇欲坠。为了不给新政权留下人才,张下诏举办“专课”,招收四川各地的举人、龚氏、监生、民间人才、医生、僧人、隐士参加考试。不愿意参加考试的人“被军法催上路,不考者被杀,总比坐街坊教官好”。到了成都后,他以方便管理为名,将十多万考生集中在成都青羊宫,并全部杀光,声称“无所作为者必有其人”,制造了人类文明史上一场惨绝人寰的大屠杀。所有这些希望为新政权服务的知识分子都死了。张的残忍和反常行为引起了四川人民的极大愤慨。他们纷纷调转枪口欢迎满人入川,* * *反抗惨无人道的大顺政权。不久,大顺政权在四川人民的唾弃中灭亡,张不久在盐亭县凤凰山被箭射死。
零有效考试记录
零有效考试是指考试成绩公布后,原来录取的考生全部被推翻,第二次录取时没有一个被录取。甚至有的考生没有被录取,却因为这次考试丢了性命。这次考试发生在明朝洪武三十年(1697)的“丁丑科”考试。洪武三十年(1397),考试进行得很顺利,但是公布名单的那天发生了一场骚乱。3月5日是三年一度的“考试”出炉的日子。这一天,黄榜一开,人群就爆炸了。原来金榜上的高中生都是南方人,连一个北方人都没有,这在科举考试中非常少见。落选的北方官员蜂拥至主管科举的吏部衙门,要求吏部官员对考试结果做出解释。北方考生认为这次考试考官都是南方人,所以考试成绩作弊,故意偏袒南方。由于官方部门没有及时有效的处理,这场学生暴动最终演变成了一场骚乱,首都南京一片哗然。朱元璋得知消息后,立即派人安抚北方的闹事者,并找考官刘三五了解情况。经核实,本次考试不存在作弊现象。南方托举成绩确实比北方托举好,托举考试成绩都是真的。朱元璋也知道刘三五是个正直的人,不会为了私利而枉法。他相信刘三五对候选人结果的判断,但为了平息北方士人的愤怒,朱元璋让刘三五从北方挑选几个候选人列入名单。没想到,刘三五这次真的很固执。他拒绝改变他的考试成绩。朱元璋听了大怒。他气得把刘三五赶出了京城,其他几个考官也被撤了职,重新组织考试。北方民众闻讯后大声欢呼,得寸进尺,要求皇帝为他们主持公道。这次朱元璋亲自监考,主持复试的国子监助理张欣很不领情。他当众评论了几篇北方的论文,说北方的论文不如南方的好,原考官没有偏心...朱元璋听了顿时勃然大怒。他指责官员们互相包庇,故意把水平不高的卷子送给皇帝审阅来蒙骗他。他声明之前所有结果无效,由他自己决定。一个月后,复查结果公布,朱元璋这次又走极端了。新选的61考生都是北方人,没有一个是南方人。更可悲的是,这位考官和参加这次考试的部分考生,被指涉嫌十多年前的胡案和蓝宇案,全部被执行死刑。朱元璋不以品级选士,不是简单的科举制度问题,而是血腥政治斗争的需要。正直而不灵活的穷大臣成了专制制度下的牺牲品。
链接?历史上的四次科举盛宴
曲殿魁
隋文帝废除士绅特权选官制度后,实行开考选官的科举制度,历时1300余年,直至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被废除的科目举办学校教育培养人才。封建科举制度能延续如此之久,与封建统治者刻意拉拢知识分子是分不开的。科举制度中列为规矩的四宴,就是吸引知识分子的一个例子。科举四大宴中的明路宴和琼林宴是一种文科宴,而武功宴和鹰宴则是武林宴。
起源于唐代的明路宴席,是为举人(称杨东鑫)而设的宴席的新分支。在省城举行乡试后,州郡长设宴养秀才,因为酒席上唱的是《诗经》?潇雅《鹿鸣》诗:“鹿鸣……”,取名“明路宴”,意为祝贺。新唐书?选举日志中记载:“每年隆冬时节...我试过了,长官会在乡下喝酒,会见下属,设宾主,备管弦乐弦,少用禁锢的动物,唱鹿鸣的诗。”韩愈在《送杨少尹序》中也写道:“杨侯始冠,养在故乡,歌鹿鸣。”
琼林宴是宋代在北京举行的为新进士举行的宴会。“琼袁林”是位于宋境汴京(今开封)西部的皇家园林。宋徽宗政和二年(1112)前,在琼袁林设宴招待新晋进士,故名“琼林宴”。宋史?《乐知四》也说:“郑和二年,龚氏在碧雍尝得福乐,仍在园用雅乐停宴。”于是两年后,郑和改名为“闻喜宴”。元、明、清三代,又称“容恩宴”。虽然名称不同,但仪式内容基本相同,仍可统称为“琼林宴”。
杨颖宴是武术省考后考官及考中者参加的宴会。所谓“鹰飞”,就是像鹰一样飞得高。
武功宴是吴克在宫中殿试榜公布后,在兵部举行的宴会。其规模之大,英国人的聚集之多是前所未有的。
在封建时代,学生们不仅把这种宴席视为一种荣誉,更重要的是把它视为一种学术地位和职位的象征。虽然随宴的人不在少数,但对大多数读书人来说,都是很有吸引力的,都是作为人生四大喜事之一,努力追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