葫芦的起源
据考古记载,亚洲的中国和泰国、南美洲的墨西哥和秘鲁、非洲的埃及都曾出土过石器时代的葫芦化石。早在近一万年前,在我们古老的土地上,就已经生长了葫芦科植物。根据浙江河姆渡原始社会遗址的考古发现,我们的祖先在7000多年前就开始种植葫芦,用葫芦作为盛水的容器,比陶器和青铜器还要早。在以后的岁月里,人们对葫芦的认识越来越深刻,用途也越来越广泛,比如用它来制作乐器,作为饲养昆虫的工具,甚至用模具来制作各种高级艺术品——葫芦器皿。
关于“葫芦”的名称,众说纷纭:一是葫芦品种繁多,是古人的一种分类方法。比如吕典的《北雅》认为:“长在唐,却在孙,短在颈,大在腹”,“似圆壶”。他的意思是“鲜”、“易”、“胡”是三种葫芦的名称,它们的区别主要表现在外观上。用作菜肴的狍子又细又长,像丝瓜;也就是农民当水葫芦用的葫芦;锅是一个扁圆形的葫芦。但是古人的分类并不统一。李时珍对“泻”和“壶”的含义的解释与吕典的解释正好相反,即“泻”是扁圆的葫芦,“壶”是瓢。崔宝认为赞、易、葫芦、瓢不是种与种之间的差异,而是种与种之间的差异。他认为“瓒”是所有葫芦的总称,而“谢”、“葫芦”、“瓢”、“挂瓒”都是瓒,只是外形不同而已。第二,古人认为葫芦的性质和用途不同,所以命名不同。有人认为,就其品质而言,葫芦可分为甜、苦两种,甜的叫“甜”、“甜”;那些受苦的人说“咩”“咩”“石矛卢叔瑶光”。至于“茶酒”和“药罐陆”,都因其用途而得名《本草纲目》。第三,是古人使用的假同音字造成的。葫芦不仅栽培历史悠久,而且在世界各地分布广泛。从《诗经》记载的时间算起,中国栽培葫芦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诗经》之后,关于葫芦的文献更多。据清代《古今图书集成》统计,提到葫芦的古籍(文章)有近百种。在这些书中,有的写葫芦的种植方法,有的写葫芦的食用、药用、日用价值,有的歌颂葫芦的诗词,还有大量关于葫芦的神话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