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刘备临终前对诸葛亮说:“如果刘禅不服从,就要取他的位置”?

历史上并没有记载刘禅违抗并取代了他的位置。但如果刘禅不配当皇帝,诸葛亮可以想拿什么就拿什么,自立为帝。

刘备对诸葛亮说过这话,早在多年前,东吴的孙策也对张昭说过。但是刘备说的比孙策多,那就是让刘禅像父亲一样对待诸葛亮。

孙策当年对张先生说了这句话,使张先生一生对孙权没有不忠。虽然孙权对张昭不满,虽然君臣曾经水火不容,虽然张兆全朝野,但君臣最终还是和平相处。并没有导致东吴的分裂和动荡,但孙权也顺利成功,掌握了东吴政权。

这句话是否出自君主本意一目了然,这只是君主的帝王之术。如果你真的处理错误,你的头会立刻掉在地上。

当时诸葛亮作为文臣之首,地位不可动摇。两次失利后,其他人才基本流失。如果你想继续蜀汉,你只能依靠诸葛亮。

如果诸葛亮不忠,蜀汉就不可能存在。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刘备才在求助的最后时刻说了这句话。

这么说有几层意思。一个是表示对诸葛亮的信任。他死后,把所有的事务都留给了诸葛亮。诸葛亮将是蜀汉全国的主宰。但是,当时诸葛亮已经执政,这个意义并没有实质性的意义。

二是最后考察诸葛亮,看他的态度。我们可以看到,诸葛亮当即吓坏了,誓死为蜀汉政权服务。

这是因为如果国君说出这样的话,说明国君对此心有疑虑,怎么能不让臣子害怕呢?如果诸葛亮应对失误,表现出一点不忠,后果不堪设想。

第三,用诸葛亮的誓言捆绑诸葛亮。那时候诸葛亮没有孩子,这样的人基本都是天马行空。如果不用皇帝的本事约束他,真的让君主不安。

诸葛亮自比管仲、乐毅,并无篡位之意。但是,如果权力在手,情况有变,谁能保证不会有变化呢?所以刘备抓住了诸葛亮爱惜荣誉的特点,让诸葛亮说出自己的誓言,来约束诸葛亮的内心。

第四,警醒诸葛亮。刘备和诸葛亮都是聪明人,到时候什么都停下来。既然刘备这样对诸葛亮说,说明刘备对此早有安排。

刘畊宏北镇把自己的国家让给了诸葛亮?这可能吗?刘备的儿子有几个。如果刘禅是一个磨料,将不会有磨料。为了的继位,刘连自己的干儿子刘封都杀了,更不用说诸葛亮了?

所以双方都很清楚这背后的玄机。如果诸葛亮有不忠之心,刘备也不会没有对策。至于限制的手段,刘备没说,诸葛亮也不知道,但他不会以身试法。

最后,是刘备奠定了蜀汉死后的格局。刘禅俯首称臣,诸葛亮主持大局。为了防止刘禅出现问题,避免因外部原因迫使诸葛亮改变初衷,特别赋予诸葛亮制约的权力。这样用人无庸置疑,诸葛亮才能发力,君臣才能和谐相处。

因此,后人评论说,在这三个国家中,蜀汉是最团结的。因此,虽然蜀汉是最弱的,但它已经持续了几十年。这既有诸葛亮及其刘禅臣民的努力,也与刘备生前的安排有关。

相比曹魏,司马懿虽是三朝元老,却两次托付孤儿。最终曹操也将孤儿托付给他,但由于种种原因,他还是走上了篡位之路。

如果曹操有刘备一半的安排,司马懿也不可能夺取曹魏的土地。谁政治水平高,谁政治水平低,一目了然,后果也有高有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