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城市发展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根本原因是封建生产力在明清时期达到顶峰。

而且在明清时期,由于政府实行分田入亩、分田丁银的制度。通向封建国家

对农民个人控制的极大放松。充足的自由劳动力为萌芽的资本主义提供了劳动力基础。所以社会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

因此,明清时期城市发展的主要原因如下:

第一,区域经济的发展。发展特色区域经济是明清时期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和特征。中国幅员辽阔,自然条件差异很大,发展背景各异。明清时期,不同地区的发展轨迹和特点也大相径庭,形成了几个各具特色的经济区。

第二,发展商品流通。从明代到清代,中国商品流通的范围和规模大大增加,流通格局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商品流通的发展是明清时期中国经济发展的又一显著特征。

第三,形成城乡市场网络体系。城乡市场网络体系的形成是明清时期中国经济发展的又一重要内容和组成部分。这个城乡市场网络体系可以分为三个层次:流通枢纽城市、中等商业城镇和农村市场。

流通枢纽城市主要是指作为全国或大型区域性流通枢纽的城市,其贸易范围一般可以覆盖几个省或十几个省,且多为中央清关所在地。明代南北的物资交流主要依靠京杭大运河,流通枢纽城市多集中在运河沿线。到了清代,沿海和长江航运逐渐取代运河成为中国主要的流通干线,一批重要的沿海和长江流通枢纽城市迅速崛起,如上海、天津、广州、厦门、重庆、汉口、九江等。这些城市大多在鸦片战争后成为第一批通商口岸。

所谓中型商业城镇,主要是指作为区域性商业中心,在商品流通中起连接作用的城镇,其贸易范围至少要覆盖一两个政府,十几个县,甚至更多。如山东的济宁、聊城、胶州、黄县、烟台、威县、周村;河南的开封、洛阳、周口、社旗、朱仙镇、北舞渡;江西的赣州、大余、樟树、婺城、河口、玉山等等。这种中型商业小镇在其他省份的发展也差不多,少则几个,多则十几个。

农村集市的发展是明清时期经济发展中一个非常引人注目的现象。中国农村市场的起源很早,但其大规模发展是在明朝中期以后,嘉靖万历年间一个农村市场网络初具规模。明末清初的战乱和自然灾害对这一新兴市场网络造成了极大的破坏,康雍年间逐渐恢复,乾隆、道光年间进入持续稳定发展阶段。据统计,清朝中叶,全国至少有22000 ~ 25000个集市,集市密度大致为每100平方公里12个集市,平均交易半径4 ~ 6公里。也就是说,小农户一般只需要1 ~ 2个小时就可以去一趟展销会,步行半天就可以来回;山区有点远,一天可以从容往返。[6]农村市场网络的形成是明清城乡市场网络体系形成的关键环节。正是因为这个市场网络的形成,把城乡市场连接成了一个整体。

区域经济的发展、商品流通的扩大和城乡市场网络体系的形成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一方面,各地区的发展使其越来越依赖市场,地区之间的经济交流日益频繁,市场网络逐渐形成;另一方面,地区间经济联系的加强,商品流通的扩大,使地区因地制宜地发展,从而形成自己的经济特色,获得更高的回报。换句话说,因地制宜的区域发展依赖于商品流通和区域间的优势互补;商品流通的发展依赖于畅通而可观的市场网络;明清时期城乡市场网络体系的形成,既是区域经济发展的结果,也是大规模商品流通的产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