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师机简介
吴师机,清代钱塘(今浙江杭州)人。生于清朝嘉庆十一年(公元1806),卒于光绪十二年(公元1886)。早年是举人,后来弃儒随父在江苏扬州生活。他除了诗歌还研究中医,尤其致力于中医外治法的研究。
中文名:吴师机。
别名:吴尚贤
国籍:清朝
民族:汉族
出生地:钱塘(今浙江杭州)
出生日期:公元1806年
死亡日期:公元1886年
职业:医学科学家
信仰:道教
主要成果:中医外治法
代表作品:李
个人记录
咸丰三年(公元1853年)举家迁至江苏泰州,开始自己制作膏药给人治病。由于吴氏外治法疗效好,深受当地患者欢迎。吴不仅医术精湛,而且医德高尚。他强调医生应该尽力而为。各种病人,不管是穷人还是富人,都应该一视同仁。对于自制膏药,虽然没人见过,但也要据实掺入,不能掺入假货,更不能趁人之危,以次充好,延缓发病。对于穷人,要多一些同情,尽力帮助,等等。他是卓立骈文的作者。
成就
厂外处理
在前人经验的启发下,吴师机通过大量的临床实践验证,积累了丰富的个人经验,并充分肯定了外治法的可靠疗效。他不仅外用膏药,还敷、熨、熏、泡、揉、坐、喷嚏、扎、刮、杯、按摩等。——二十法,可以说是中医外治法的总结。吴师机通过对外部治理的运用,提出了“外部治理,即内部治理”的理论。外治的药也是内治的药,区别不一样。“也就是说,中医要掌握病因病机,强调辨证论治,根据脏腑分析阴阳寒热虚实,再给予相应的治疗。内治如此,外治亦然。这不仅仅是治疗头痛,而是治疗脚痛。外治只是作为局部用药,应该和内治一视同仁。外治法也要以中医理论和药性理论为指导。外治和内治只应视为不同的给药方式和手段。他非常重视经络的作用,认为外治法是通过体表的经络渗透到人体内的。
外部医学
吴认为,外用膏药在临床上的应用应以内治理论为基础。药膏和药不一样。软膏是一种剂型,药物可混入软膏中,也可用于外治和膏药贴敷。药膏的涂抹也要以内治为原则,分为三焦、脏腑、八纲。这样,吴师机把膏药的应用建立在中医理论的基础上,这是对中医的重要贡献。至于外治法的膏方,即配制药膏的方药,吴也强调是以内治法的汤药、药丸方药为基础,其药物组成也以君、臣、佐、使等方剂配伍理论为指导,以辨证论治为宗旨。可以说功效一样,只是剂型不同。他建议,凡是有效的汤药,都可以熬制。因此,香苏饮、肾舒散、黄连解毒汤、木香导滞丸、朱莉化痰丸等。,以及理中丸、魏萍散、六君子汤、六味地黄丸、养心汤、归脾汤、补中益气汤等口服汤药丸均可作为膏剂。
外部治疗方法
吴认为,人体的疾病无非是上、下、下。外治法对人体的应用不限于治疗上、中、下三个部位。因此,吴根据三焦的三个组成部分,运用不同的外治法治疗各种疾病,形成了三焦用药规律。对于“上焦之症”,“第一速成法是将药研成细粉,抽动鼻翼以除痰”。他认为喷嚏的服用方法和出汗呕吐有异曲同工之妙。此外,上焦外治的方法还有涂顶、盖额、涂眉、点眼药水、塞耳、摩颈肩、扎指、握手、敷腕、敷臂等。对于“中焦之症”,“第一快法是将药切成粗粉炒熟,包在脐带上”。病在中焦,脾胃。将药物敷于脐部,药物通过脐部作用于体内,达到调中的目的。对于“下焦之病”,“第一个捷径是把药研或炒,或根据症状制作,在身体下面垫一块布。”病位在下焦、肝肾,包括膀胱、子宫、大肠等脏腑。坐法通过药物的作用,可以到达附近的下焦器官,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
吴强调,膏药的使用要根据不同的病灶,选用不同的膏药。也就是说,一要辨阴阳,二要辨四时五行,三要察病机,四要测病,五要辨病形。吴运用膏药就是强调这五种方法,其中心意思就是在运用外治法时,既要辨阴阳,又要注重病因病机的分析,察症求因,才能得到疗效。关于膏药的用法,吴强调,膏药的贴法不是针对某一点的,要根据不同的情况有所区别。治太阳经外感病,宜初贴太阳、风池、风门、钟山穴,甚至上药于天,熏头、面、腿,擦胸、背、手、足,以杀其势。其他经典可按此原理推广应用。如果病在脏腑,根据病的位置,上半部靠近口,中半部靠近脐眼,下半部靠近丹田,或者都靠近心和口,命门对应脐眼,足心对应丹田。情况严重时,应酌情混粉,以提高疗效。如果是外科疾病,在患处贴一贴膏药,也可以贴一贴保护心脏的膏药,或者用开胃膏入饮食帮助药物。这样可以代替内撑的方法,不需要再吃一种药。
一般来说,膏药的效果对热的人容易,对冷的人次之,掩盖了热的急,凉的慢的原因。进攻者容易有效,其次是补药。盖攻药之力强,补之力慢。但在临床上使用感冒药和进补药并非没有必要,在发烧的情况下不使用感冒药是不可能取胜的。极虚之精,无补,不能使气满心安。此外,临床膏药还可以用来治疗疾病。比如那些因为发烧而使用热药的人,因为热而能够工作,热药可以诱导邪气外出,所以能够有效。能因虚证攻药者,先除病,不能养痈为病。同时都有共情的作用,所以虚证的身体也可以胜任。此外,寒热结合、补法也可用于膏药。温膏药可以和凉膏药一起用,补膏药也可以和攻邪药膏一起用。
吴师机认为“外治法就是内治法,外治法就是内治法,区别就是规律”。外治和内治只是给药方式和方法不同,治疗原理是一样的。内科药物通过口腔进入体内,并通过脏腑和经络分布于全身。外治“在外无特殊待遇”。两种处理方式有“殊途同归”的奇妙效果。外治法必须遵循的原则是了解阴阳,观察四时,划分五行,求病机,测病情,辨病形。但是,人体的脏腑虽然深藏在内部,却可以通过经络与体表相连。因为脏腑的腧穴分布在背部,所以背部腧穴的外治可以达到整理五脏六腑的效果。
评价
吴师机积累了丰富的中医外治法经验,提出了外治法的理论基础,成为中医史上应用外治法和膏药的专家。当然,吴不是局外人,但他有独特的外部治理经验。吴在外治法方面的经验和成就非常值得我们继续探索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