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住宅发展的历史和特点,以及所采用的技术。

中国的建筑艺术是世界建筑史上持续时间最长、地域分布最广、具有特殊风格和建造体系的造型艺术。中国古代建筑体系起源于约8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当时原始文明的火花遍布神州大地,仰韶、龙山、河姆渡等创造的木骨泥墙、木结构榫卯、地基建筑、干栏建筑等建筑技术和风格,为一个伟大的建筑体系埋下了种子。夏朝和商朝是这一制度的萌芽时期。到了两代,不仅出现了筑在夯土平台上的设防城池和殿堂,还出现了中国传统建筑的基本空间元素——廊。到了周朝和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古代建筑体系已经形成。周代建筑布局对称严谨,历代宫殿、寺庙、民居、网格城等建筑群体的布局原则基本沿袭周制。这一时期的建筑也追求高大、华丽、宏伟,瓦、砖、斗拱、高台建筑也有出现。

从原始社会到汉代是中国古代建筑体系的形成时期。

原始社会早期,原始人以天然崖洞为居住场所,或者建造木巢。原始社会后期,在北方,我们的祖先在以黄土层为壁的土洞上,用木架和草泥建造简易的窑洞或浅窑洞,然后逐渐发展到地面。南方出现了干轨木质建筑。

进入阶级社会后,到了商朝,有了成熟的夯土技术,修建了规模宏大的宫殿和陵墓。西周和春秋时期,统治阶级以宫城为中心创建了许多城市。最初的简单木框架,从商业周刊开始不断改进,成为中国建筑的主要结构模式。瓦的出现和使用,解决了屋顶防水的问题,是我国古代建筑的重要进步。

战国时期,城市规模比以前更大,高层建筑更发达,出现了砖和彩画。秦汉时期,木框架结构技术已逐步完善,其主要结构方式如提梁式、穿斗式等已趋于成熟,高层建筑仍受欢迎,多层建筑也逐渐增多。石头的使用逐渐增多,东汉时期出现了所有的石头建筑,如石庙、石门槛、石墓等。

秦汉时期,修建了空前的宫殿、陵墓、万里长城、尺道和水利工程。结构技术的改进;砖结构广泛应用于地面建筑,河南登封宋岳寺塔的建成标志着石结构技术的巨大进步。石匠的雕刻技艺也达到了很高的水平。修建了大量的佛教建筑,出现了许多寺庙、塔、石窟和精美的雕塑、壁画。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古代建筑体系的发展时期。在建筑材料方面,提高了砖瓦的产量和质量,并使用金属材料作为装饰。在技术上,大量木塔的建造显示了木结构技术的进步;砖结构广泛应用于地面建筑,河南登封宋岳寺塔的建成标志着石结构技术的巨大进步。石匠的雕刻技艺也达到了很高的水平。修建了大量的佛教建筑,出现了许多寺庙、塔、石窟和精美的雕塑、壁画。

隋唐时期是中国古代建筑体系的成熟期。

隋朝修建了精心规划的大兴城,开凿了南北大运河,修建了世界上最早的敞肩石桥——安济桥。唐朝的城市布局和建筑风格宏大豪放。其长安城在隋大兴城的基础上继续运行,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

在建筑材料方面,砖的应用逐渐增多,砖墓、砖塔数量增多;琉璃的烧制比南北朝更先进,应用范围更广。

建筑技术也取得了巨大进步。木架的做法已经相当正确地运用了材料属性,出现了木架的设计标准,使构件的比例形式逐渐趋于定型,出现了专门从事绳墨绘制和施工的材料工匠。建筑和雕塑装饰得到了进一步的融合和改进,创造了统一和谐的风格。唐代住宅的厅堂大小、房数、架数、装饰、色彩等都是根据主人的不同等级严格规定的,反映了中国封建社会严格的等级制度。这一时期的寺庙、陵墓、石窟、塔、桥、城宫等遗迹,艺术和技术水平都很高,尤其是精美的雕塑和壁画,是中国早期封建社会的巅峰。

中国现存最早的木结构建筑只有唐代五台山、南禅寺、北居士的一些建筑。其建筑特点是:单体建筑屋顶坡度平缓,屋檐深远,斗拱比例大,柱子粗大,采用板门直窗,风格庄重古朴。

中国近代建筑基本上是指中国近代社会发展的历史时期(1840-1949)建造的建筑。

从风格研究的角度来看,中国现代建筑主要有三种类型:

在中国几千年的古代封建社会里,虽然政治上有二十多个皇帝,文化上有很多对外交流,但中国文化基本上是一种连续的一元文化。中国的建筑,在中国整个大环境的整体影响下,在不同的时代有自己的特点,但其基本方法和原则始终是一致的。

历史进入19世纪后,封建清王朝经历了“康乾盛世”,日渐衰落。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因为工业革命发展很快。中西文化交流始于明末清初,并不在同一起跑线上。鸦片战争后,完全是以侵略和侵略的形式进行的。以1840鸦片战争为标志,中国步入半封建半殖民地的近代社会,以此为开端的中国近代建筑的历史进程,是在西方建筑文化的冲击、刺激和推动下被动展开的。其间,一方面是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延续,另一方面是西方外来建筑文化的传播。这两种建筑活动的相互作用(碰撞、交叉、融合)构成了中国近代建筑史的主线。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随着外来文化的大规模入侵,除了中国传统古建筑的延续和演变外,外国的欧洲建筑风格逐渐增多,形成了中国近代建筑史上以模仿或照搬西方建筑为特征的潮流。20世纪20年代以后,出现了另一种趋势,其特征是模仿或改造中国的古建筑。这两种趋势在中国现代建筑史中时隐时现。再加上20世纪30年代欧美“国际化”新建筑思潮的冲击,中国近代建筑史呈现出中西、古今、新旧体系共存、碰撞、交融的复杂状态。中国的现代建筑是这种多元文化的历史见证。

1,19世纪末20世纪初——外国建筑:

以模仿或复制西方建筑为特征的中国现代建筑

由于中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区的发展很不平衡。由于航运业的兴起、外敌入侵和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中国沿海和长江沿岸的一些城市作为商埠开埠较早,因此受西方文化的影响较大,这些城市出现了一些洋气建筑。而内陆地区的大部分城市由于交通不便,仍然与外界隔绝,中国传统建筑文化浓厚;只有少数城市靠近边境,或者因为铁路建设的发展,也有洋气的建筑。

沿海城市的洋气建筑,以上海外滩和南京路、天津九国租界、广州十三行和沙面、厦门鼓浪屿、青岛胶澳租界青岛区的建筑为代表。

长江沿岸城市的西式建筑,以南京下关、武汉汉口租界的建筑为代表。

哈尔滨这座内陆地区的边陲城市的早期建筑主要是由中东铁路修建和开通的。受俄罗斯传统建筑和19世纪末欧洲流行的“新艺术”风格的影响,多表现在中东铁路系统和东正教教堂的建筑上。滇越铁路(1903-1910)是中国西南第一条铁路,它的建成加速了云南的现代化进程。越南人在参与滇越铁路建设和昆明商埠开发的过程中,间接将法国建筑文化的影响带到了滇越铁路沿线城市和昆明。

北京的西式建筑起源于东交民巷使馆区的建筑,以高级顾问和大理学院为代表。

洋房的设计者基本都是外国的建筑事务所或者来华的建筑师。

2.20世纪20年代-传统建筑:

以模仿或改造中国古代建筑为特征的中国现代建筑。

本世纪后二十年,中国建筑史反映了现代建筑思潮对世界的影响。

也反映了当时中国建筑师面对外国列强入侵所激发的民族意识。这两种因素激烈地碰撞、交叉、融合。

传统建筑的典型代表可以说是中国现代建筑史上具有传奇色彩的第一代建筑师吕彦直设计的南京中山陵。中山陵整体平面呈钟形,唤起“木铎警世”的思想,寓意深远。纪念馆后的陵墓符合中国的理念,风格古朴,建筑简洁扎实,情景和神韵与中山博士的精神和气魄十分相似。

吕彦直年仅36岁,但他通过设计和主持南京中山陵的建设,奠定了他在中国现代建筑史上的地位。1926年,他设计了广州孙中山纪念馆,这是中国近代最大的会馆建筑。

1927年国民政府成立后,1929年所做的“首都规划”,以南京为首都,是我国较早的、规模较大的城市规划设计。在“首都计划”的详细规划中,所有政府办公建筑均采用中国传统建筑风格,大力倡导“中国固有形式”,意为弘扬我国传统文化。这在20世纪20年代是一个突破性的想法。

在北京,传统建筑以北京协和医学院新校舍群、燕京大学校园建筑、辅仁大学和国立北平图书馆为典型。

发人深省的是,更早出现的传统建筑的设计者主要是外国建筑事务所或来华的建筑师。反映了外国建筑师在中国现代社会多元文化背景下对本土传统文化的吸收和追求。

3.20世纪30年代-新建筑:

欧美“国际化”新建筑思潮冲击下的中国现代建筑

自20世纪20年代以来,中国现代建筑史进入了一个重要的发展时期。其标志是中国现代建筑教育的建立,并日趋完备;中国建筑事务所相继开业,中国建筑师成长起来;中建集团已经成立,学术活动已经开展。

杨廷宝(1901-1983)是中国第一代建筑师中的杰出人物。他的设计作品采用中西合璧的建筑手法,不落俗套,刻意创新,从30年代初开始享誉大江南北。他所在的吉太工程部是中国近代早期的大型建筑事务所。中国有相当大的影响力,天津、上海和南京的许多重要项目都来自吉太。

此外,建筑师、庄俊建筑师、范建筑师、董建筑师、兴业建筑师等都是近代中国极为重要的建筑设计力量,在上海、天津、北平、南京、重庆、成都、无锡、桂林、贵阳、昆明等地设计了许多建筑项目。

梁思成(1901-1972)是中国近代建筑教育的开创者,中国古代建筑史研究的奠基人。建筑设计不是他一生建筑活动的主要部分,但他写了很多关于建筑设计的作品,少数作品显示了世界现代建筑潮流的影响,以他在1932的北京任丽公司路面改造设计为代表。

中国近代建筑史上第一代中国建筑师设计创造的许多重要建筑,是当今中国的宝贵财富,成为地方城市的重要景观,为中国增添了优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