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课堂上实施新课程标准的教学反思

这个暑假关于新课标的培训,我主要结合自己的经验和疑惑有以下几点思考分享学习。

在学习新课标的过程中,可以通过网络、线下培训、同组教研、业务学习等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理论知识。但是如何提高理论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呢?

我觉得应该在课堂实践中寻找答案。

老师教的所有答案都在课堂上,所有的学习都在课堂上,所有的改变也都在课堂上。

新课标如何在课堂上实践?

1.践行历史五大核心素质是基础。

培养学生的素养,教师首先要有高度的核心素养。教师不仅要认识和学习核心素养,还要具备较高的核心素养综合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素养。

如何在课堂上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我觉得主要是在课堂上通过解决问题来实现,也就是通过多元设计的活动来提高学生的素养和思维。

那么如何设计问题呢?载体怎么设计?.....是我们接下来要思考的重要事情。

2.实践大单元教学是重点。

大单元教学和大概念教学是有区别的。

以前理论知识学习不深。我以为它们是一样的。别人说有区别的时候,我经常很迷茫,无法理解。

通过参加第三届综合素质竞赛《秦始皇至汉武帝的治国方略》和精品课程《从西周分封到秦的中央集权制度》,我认识到这两门课程都属于大单位的主题教学,都属于古代政治制度,这是大概念。

有时候,通过教学实践,我们可以了解你容易混淆和界定的理论知识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3.实践跨学科融合是润滑剂。

看到新课标后,很多老师最感兴趣的就是跨学科融合教学,总想把大量的精力集中在这个备课上。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

通过自己的教学经验,我觉得可能是因为跨学科整合可以与学生共享语言,调节课堂气氛,打破历史课有时枯燥的局面,让学生产生积极的学习兴趣,所以有些老师总是想方设法花大量的时间去研究跨学科整合。

但其实我觉得历史学科本身就是一门综合性的人文学科,我们只需要在合适的时候延伸与某一学科相关的知识,使之成为一个主题。

没必要浪费很多时间去耕别人的地,浪费自己的。

4.练习作业设计是一种补充。

虽然新课标对作业没有要求,但是新课标要想在课堂上生根发芽,不仅仅是知识的吸收,更重要的是学生素养能力的培养。这也需要老师设计各种形式的实践作业来补充和提升,比如整合地方资源、手绘、参观实地考察等等。

新课标正式启动,我们走在学习的路上。

教师如何让新课标在课堂上生根发芽?

新课标如何在课堂上实践?

我觉得除了多学习,多落实,多实践,还要多反思,多领悟,多写作。

特别是写作,就是把学习输入的零散知识吸收输出到自己的知识中,这是之前所有学习的综合体现。只有通过文字的输出,才能表达你的思想,表达你的教学特色,才能真正快速提高你对新课标的深度理解和灵活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