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山县历史
下图黑色虚线为黄冈市行政区划范围。
先秦时期,黄冈市属于楚国。秦朝灭楚后,开始设郡,土地开始纳入国家的行政区划。
上图为秦末。秦初分天下三十六郡,后不断迁。其中衡山县,分为南郡和九江郡,此时隶属衡山县管辖。
衡山县位于祁县,县城位于黄冈市北部。李县是今天黄冈市第一个建制县,属衡山县管辖。可惜东晋时被战争破坏,建制被废,没有持续下去。
上图是公元7年的西汉。此时黄冈市有三个县,分别属于江夏县和庐江县。
蕲春郡,位于西汉,是今天蕲春郡行政体制的起源。细心的朋友会发现,上图标注的蕲春县并不在这个地址,而是在今天的周琦镇一带。
浔阳县,位于西汉时期的黄梅县西南部,是九江市行政建制的起源之一。是的,九江城的前身在今天的黄冈市,东晋时迁到了九江城。
上图是公元281年的西晋。此时仍然只有上图中的三个县,但义县和蕲春县属于益阳县。宜阳县治所宜阳县位于河南省信阳市潢川县,有点远。
三国时期蕲春郡还存在,统治蕲春郡,但此时已废。
上图是公元612年的隋朝。此时黄冈市有六个县,分别属于永安县和蕲春县。
蕲春县位于北齐,原名雒州,南朝时改为周琦,隋时改为蕲春县。永安县,位于北齐,原名衡州。隋朝先改黄州,后改永安郡。这两个县基本上把现在的黄冈地区分成了一南一北。
南朝合置的黄梅县,是今天黄梅县行政体制的起源。原名永兴县,后改为新蔡县,隋开帝十八年(598年)改为黄梅县。此时县城在黄梅县西北,元代迁到此址,延续至今。
位于南方的梁朝的麻城县,是今天麻城行政体制的起源。原名新安县,隋开帝十八年(598年)改称麻城县。此时县城在麻城城东,元代迁到此址,延续至今。
罗田县,南朝梁家,是今天罗田县行政体制的起源。在后来的历史中多次被废弃和搬迁,元代迁至此址,延续至今。
位于南朝宋的蕲水郡,唐武德四年(621)被弃于蕲春郡,没有延续。
位于南朝、宋时期的习水县,原名习水左郡,后改为习水郡,是今天习水县行政建制的由来。历史上习水县并不总是叫习水县。唐朝以后,先改兰西县,后改淇水县,1933改称习水县,延续至今。
上图为公元741年的唐朝。此时黄冈市有五个县,分别属于周琦和黄州。
唐武德四年(621)设立永宁郡,是今天武穴市行政建制的由来。此时县城设在武穴市梅川镇,后改称广济县。1953年迁至此址,1987年更名为武穴市,延续至今。
上图为北宋1111年。此时黄冈市有七个县,分别属于黄州和周琦。
黄冈县此时已迁到此址。事实上,黄冈郡在南朝就已建立,并长期为黄州行政。但其县城一直在武汉市新洲区,直至唐五年(885年)迁至此址。
上图为公元1330年的元朝。此时黄冈市有八个县,分属三个地方。
英山县诞生于南宋咸淳三年(1267),是今天英山县行政体制的起源。
上图是公元1582年的明朝。此时黄冈市有八个县,隶属黄州府和泸州府。原来的周琦路已经降级为周琦(散州),隶属黄州府,就是上面说的黄州路改过来的。
黄安县,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分析麻城、黄冈、黄陂的位置,即今天红安县行政体制的起源。
清朝在这方面沿用了明朝的行政区划,不想赘述。
上图为民国初年1914。
此时黄冈市有九个县,分属江汉路和安庆路。黄冈县的县城就是现在的团风县,在上个世纪多次往返于黄冈市和团风县之间。
上图是1953建国初期。此时黄冈市有十个县,都是黄冈地区所辖。
胜利县,位于1952,原名兵保县,同年改为胜利县。县城位于罗田县胜利镇。胜利县于1955撤销,未继续。
蕲春县、广济县、黄冈县已迁至现址。黄安县也改为红安县。黄冈地区后,辖区不断缩小,1970改为黄冈地区。
随着1995年黄冈撤地设市,同年设立团风县和黄州区,逐渐成为今天的行政区划。
纵观黄冈市历史上的行政区划。在现有的县级行政机构中,蕲春县的行政体制历史最长,从西汉延续至今。此外,从隋朝到元朝,周琦以蕲春为其所在地,长期统治黄冈市南部,直至明朝失去其地级行政单位的地位。
黄冈的地级行政体制可以追溯到北齐时的衡州。从明朝开始,成为全国唯一的地级行政中心,基本延续至今。
最后说一下英山县,自南宋建市以来一直归安徽六安市管辖。建国前属黄冈管辖,是黄冈所有区县中最后一员。
笔者整理了四川、广东、广西、福建、江西、湖南、贵州、浙江的行政区划史,可以发现更多的关注点。#黄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