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山一中的发展历程
1978之前的教学方式是办大厂(场)办学。按照毛泽东的指示,“学生也是这样,着重于学习,还要学点别的,即不仅要学文学,还要学工业、农业、军队,还要批判资产阶级。其实主要学习就是参加工厂和农场的劳动。(乳山一中马场有200多所学校。1978批判“四人帮”后,学校转为以教学为主的渠道,学生主要学习文化科学知识,着眼于培养四化建设所需要的合格人才。
文革前,乳山一中向高校输送了400名大学生,而改革开放30年,向高校输送了10100名学生,是此前27年的25倍。
从开学到文革,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始终围绕着阶级斗争,毛泽东著作是主要的学习内容。这种单一的教育严重禁锢了学生的思想。改革开放后,不再以阶级斗争为纲,开展多样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将爱国主义、爱党、爱社会主义、励志教育、法制教育、感恩教育融为一体,全面塑造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具有完整人格的四有人才。
1978之前,课堂教学一直沿用满堂灌的教学方法,严重挫伤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恢复高考后,学校领导和老师都在大力探索新的教学方式,以求快速培养出更多的人才。十年磨一剑,到了90年代,终于总结出了以目标诊断补偿、目标投入指导自学、目标启发、目标反馈紧密练习、围绕目标纠错补救为主要内容的六步教学法,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本世纪初,学校率先改革课堂教学,探索集体备课的方式。集体备课突破“以自我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发挥集体智慧,共同探讨教学方法,让每一节课都成为一件精美的“艺术品”。集体备课使学校的课堂教学有了质的飞跃,这种全新的教学方式在全市迅速推行。
从50年代到90年代,无论是董家村、河东村、滕家庄村,还是现在的校址,校舍都是低矮的平房,采光不标准。从1990,短短五年,校园内的平房全部被拆除,取而代之的是宽敞明亮的教学楼,配有有线电视、多媒体等先进设备。2003年,学校对实验室进行了改革,建成了8个超过国家一流标准的理化实验室,改变了过去实验教学学生必须死记硬背的局面。
90年代以前,学生一天三顿用木箱取饭,用水桶盛菜,在户外吃饭。主食是地瓜干和窝窝头,蔬菜是萝卜汤、白菜汤和咸菜。饭菜是从家里带的,每天的伙食费一毛钱。1990,学校建了一个可以同时容纳几个学生的饭堂,结束了露天就餐不文明不卫生的历史。一月消费不到200元的同学,可以在餐厅享受到做工精致的各种自助餐。
2002年,学校建成体育馆后,结束了刮风下雨时学生不能从事体育活动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