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环境对印度历史的影响

地理条件对古代和中世纪印度的历史发展影响很大。首先,在社会经济方面,印度幅员辽阔,自然资源丰富,土地辽阔肥沃,为社会历史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和非常有利的条件。这促使印度次大陆提前从石器时代过渡到青铜和铁器时代,进入阶级社会的文明时代,成为人类文明最早的摇篮之一。

由于自然条件优越,居民相对容易获得衣食住行等生活必需品。因此,在古代“个人生产力”还处于较低水平的条件下,他们无需付出大量劳动就能获得丰富的农产品维持生活,剩余产品较多。但同时,优越的自然条件也使人们懒惰,不注重改进生产工具和技术,导致社会生产力发展缓慢的消极后果。

不同地区自然条件和地理隔离的差异,必然导致各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严重不平衡,许多地区长期处于落后于农业经济地区的畜牧经济和部落社会阶段。印度农村公社的长期存在也与地理条件有关。由于自然环境的限制:农业生产需要人工灌溉,公共水利灌溉工程的建设、维护和管理必须依靠村集体组织的力量。再加上山川阻隔,道路缺乏,农村商品交换困难,商品经济发展受到严重阻碍,村落社区的自然经济长期支撑着整个农村社会。

印度次大陆的地理条件在历史上也对印度国家的政治统一或分裂产生过强烈的影响。恒河流域中下游的有利地理条件,马格托王国和孔雀王朝较早地在印度次大陆建立了强大的奴隶帝国,但并不能真正发展成为印度全境的统一政权,更谈不上维持长期的统一局面。

正是由于幅员辽阔、山川纵横、交通困难,这块土地被分割成无数的政治势力,不仅加深了地区间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不平衡,也使它们产生了不同的经济利益,形成了长期独立的政治单元,始终保持着离心分离的倾向。印度在古代和中世纪政治中长期处于分裂状态,这与那个时代的地理条件密切相关。正因为如此,有人把印度斯坦称为“亚洲的意大利”,因为他们在政治结构上是平分秋色的。

印度在历史上曾被来自中亚的游牧民族侵略、掠夺和征服,这也与其地理环境有关。次大陆是富饶的农业区,一直是中亚游牧民族梦寐以求的地方,以至于成为他们在南方掠夺和征服的目标。西北陆路交通要道自古以来就是关外贸易和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但也是外敌入侵的主要通道。

被中亚入侵的外族可以通过穿越阿姆河和兴都库什山脉,然后经过阿富汗边境的开伯尔山口,快速进入五河流域。由于塔尔沙漠被阻挡在印度河流域和恒河流域之间,印度人只能依靠印度河流域单薄的兵力来抵御外敌的入侵,很难利用恒河流域丰富的人力物力资源来共同抗敌。在古代封建政权条件下,印度统治阶级总是热衷于内部纷争,而忽视外敌入侵的威胁。

一旦外敌闯入国内,就处于被动地位。入侵占领旁遮普后,外敌可长驱直入塔尔沙漠以北的战略咽喉地区,即著名的帕尼帕特古战场地区,并控制通德里的恒河流域要道。如果他们继续向东扩张,他们可以征服整个北印度。因此,帕尼帕特战场上抵御外敌入侵的失利,往往是印度政治命运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