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论文范本

传统形而上学哲学的终结引发了文化哲学的兴起。文化哲学把人类文化作为一切哲学的反思对象,它试图在各种具体的文化科学研究的基础上,从哲学的角度把各种文化现象综合起来理解为一个统一的文化体系。以下是我整理和分享的关于哲学的随笔的相关信息。欢迎阅读!

文化哲学简论。

摘要:传统形而上学哲学的终结引发了文化哲学的兴起。文化哲学把人类文化作为一切哲学的反思对象,它试图在各种具体的文化科学研究的基础上,从哲学的角度把各种文化现象综合起来理解为一个统一的文化体系。它高度关注人和历史,批判理性异化,从而超越了思辨哲学,拓展了哲学的理论视野。

关键词:文化哲学,思辨哲学,人性化

自德国古典哲学终结以来,现代西方哲学经历了两次转向:走向科学的方法论和语言;理性转向非理性。前者形成科学主义倾向,后者形成人文主义倾向。在这两次转向的背后,当代哲学正在从“思辨哲学”向“文化哲学”转变。哲学家们试图从更广阔的文化视角来反思人类的生存、人类的思维、人类的历史、人类的社会和价值,试图用文化哲学来回答当代人类及其社会所面临的困惑和危机。

一,文化哲学的根源

文化哲学起源于18世纪的启蒙运动。18世纪的启蒙运动以一场比文艺复兴更彻底、更自觉的革命猛烈抨击了封建等级制度和神权政治,打破了自然神论的思想枷锁,使人们不再依赖上帝,而是通过讨论自身的特点和活动来解释人及其文化。达朗贝尔在《哲学原理》一书的开篇就对18世纪的时代精神进行了概括性的描述。“如果我们仔细观察我们所生活的18世纪中期,看看那些激励过我们,或者至少对我们的思想、习俗、成就甚至娱乐活动产生过重大影响的事件,就不难看出,我们的观念在某些方面正在发生极其重大的变化。& amphellip& amphellip如果我们不带偏见地思考我们知识的现状,不可否认,我们这个时代的哲学是有进步的。自然科学日益积累丰富的新材料。几何学已经扩大了它的范围,并把火炬带到了物理学领域,这是与它最接近的学科。人们对世界的真实体系认识得更清楚,表达得更完美。& amphellip& amphellip一种新的哲学思维方式的发现和应用,伴随这些发现而来的激情,&;hellip& amphellip于是,从世俗科学原理到宗教启示原理,从玄学到鉴赏问题,从音乐到道德,从神学家的繁琐论证到商业问题,从君主的法律到人民的法律,从自然的法律到各国的任意法律&;hellip& amphellip这一切都被人们讨论和分析过,或者至少被人们提及过。”①

达朗贝尔是18世纪最重要的学者和知识分子代言人之一。他的话直接表达了当时精神生活的性质和走向。换句话说,启蒙运动不再像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那样只关心人的理解。而是要用理性来审视整个社会和人类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也就是审视整个文化,看它是不是一种理性合理的文化。所以恩格斯曾经说过:“为法国即将到来的革命而鼓舞人们思想的伟人,他们本身就是非常革命的。他们不承认任何外来的权威,不管它是什么。宗教、自然观、社会、国家制度,一切都受到了最无情的批判;一切都必须在理性的法庭面前捍卫自己的存在或者放弃自己存在的权利,思维的理解成为了衡量一切的唯一标准。”②可见启蒙哲学建立了最早的文化批判哲学。

文化哲学理论的直接创始人应归功于三位思想家:意大利启蒙思想家G.B .维柯,德国启蒙思想家赫尔德,18世纪飓风运动的理论指导者,德国哲学家康德。维柯的《新科学》(全称《关于各民族同性恋的新科学原理》)是第一部文化哲学著作。这本书的主要研究对象是人类如何从原始野蛮发展到过着社会生活的文明人。维科的基本出发点是* * *人性相同论。他认为,虽然各民族的起源和情况不同,但在社会发展中肯定有一些基本相同的规律,而新科学探索的是人类文化起源和发展的规律。这本书对后来文化哲学的建立影响很大。赫尔德、歌德、黑格尔、《古代社会》的作者摩尔根、马克思、恩格斯都受到这本书的影响。霍尔德在研究各国历史、风俗、宗教、哲学、艺术和科学的基础上,写了一部文化哲学著作《关于人类历史哲学的思考》,试图找出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他把这些规律归结为不同民族由于所处的地理环境不同,形成的文化也不同。

作为文化哲学的先驱,康德的贡献最大,因为康德第一次从哲学的角度全面系统地论述了人的主体。人及其主体性是文化哲学的核心问题。康德哲学的伟大成就在于,他超越了以往所有的哲学流派,第一次提出了人作为不同于动物的主体。人的主体性由三个因素构成:就人的认识能力而言,康德提出了从时空的感性直观到纯粹知性概念(范畴)的认识形式。有了这一套认知形式,人们就可以把感官材料组合成知识。就人的伦理行为而言,康德认为,人作为主体自然必须服从他为自己设定的法则——绝对秩序,即道德法庭。正是在遵守这种“绝对秩序”的过程中,道德尊严及其无与伦比的力量才得以展现。个人应该承担全人类存在和发展的义务和责任,只有这样,人才能具有主体性。从人的情感结构来看,美学涉及人的情感问题。康德把人类的审美愉悦分离出来,这不同于动物的功能性愉悦和概念上的理性认识。审美作为人的主体性的最高和最终结果,是规律和目的的统一,是感性和理性的统一,是人的自由形式。这样,人的主体性包括认识论的知性结构、伦理学的自由意志和审美情感结构,构成了人是目的、人是自由的、人是感性和理性的统一、人是有价值的等主体性的根本内涵。这为后来的文化哲学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但在思辨哲学盛行的时期,文化哲学并不能得到大的发展,因为思辨哲学所注重的“理性”光辉并没有失去光彩。文化哲学的发展只有在现代理性主义陷入困境,尤其是黑格尔哲学受到批判的时候,文化哲学才能受到人们的重视。在社会发展方面,启蒙运动后,资本主义制度在欧洲主要国家确立。19世纪中叶以后,资本主义经历了一个世纪的发展,人的创造力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随着科学技术的巨大进步,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矛盾变得更加尖锐和复杂。人类创造的先进科技反过来统治人类,成为一种异化的力量。创造了现代科学和民主的西方世界已经成为一个肆无忌惮的扩张主义者和侵略者。这些都要求人们不能只从理性去思考人的认知能力,而要从文化的全方位视角去深入思考人的本质、存在、历史、价值、人的发展、传统、现代等一系列与人相关的问题,这就为文化哲学的产生提供了社会历史条件。

从哲学自身的发展历程来看,现代理性主义使人的主体性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凸显。而现代理性主义基本上是用抽象的哲学思维方法和现代自然科学方法来解释人的主体性,所以很难完全解释人的主体性。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另辟蹊径,这就要求人们从文化-哲学的层面进一步反思人的问题,这就为文化哲学创造了理论条件。

从科学发展的角度看,19世纪中叶以来,随着民族学、人类学、社会学、历史学、神话学等具体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特别是文化学和文化人类学的发展,人们对具体文化结构和各种文化事件的研究逐渐深入,为人们更深入地反思文化提供了许多具体的田野文化素材。如果说19世纪自然科学的成就主要为当时的马克思主义和实证主义哲学奠定了自然科学的基础,那么近代对人的科学研究则为文化哲学的建立和发展奠定了实证科学的基础。

二、文化哲学的内涵和特征

所谓文化哲学,就是把人类文化作为一切哲学反思的对象,从而揭示人类文化产生和发展的规律。这就不可避免地涉及到什么是文化的问题。在《人类历史哲学思想》中,赫尔德首先为文化定义了三个基本特征:第一,文化是一种社会生活方式,它的概念是一个统一的同质的概念。无论整体还是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人们的一言一行都已经成为这种文化中不容置疑的一部分;其次,文化永远是“民族”文化,代表着一个民族的精髓。第三,文化有明确的边界。文化作为一种地域文化,总是明显不同于其他地域文化。可以说,这三个特征至今都被视为文化理论的权威定义。英国诗人T.S .艾略特继承了赫尔德的观点,认为文化涵盖了“一个民族的整个生活方式,从出生到坟墓,从早到晚,甚至在睡眠中”。(3)在关于文化的各种定义之后都可以看到赫尔德这种观点的痕迹。

黑格尔在19世纪首次提出了“文化科学”的概念。德国学者克雷姆和英国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在关于原始文化的著作中接连使用了这个概念。到了20世纪,德国著名文化学家奥斯特瓦尔德明确提出要建立一门独立于社会学的“文化学”。“文化学”的建立首先涉及文化的本质。值得一提的是泰勒在1871写的《文化的起源》这本书。泰勒将人类文化视为人类文明,提出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整体,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人作为社会成员所获得的任何其他能力和习惯。他从更高的角度,把文化作为一个整体来观察,试图对文化进行全方位的阐释。

既然“文化”与人类文明有着内在联系,那么“文化”的本质就是“人化”,即人的对象(自然)的人化——对象的对象化,其逻辑对应就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主体的对象化。这是人类文化最本质的规定。文化体现在人类实践创造性活动的能力、方式、过程和成果中。社会人的劳动和实践是文化的源泉。文化一方面是有意识有目的的人类劳动的对象化(外化),同时又是自然物和人类创造的主体性(内化)。文化是主体对象化和休闲主观化、外化和内化的动态统一。“文化”是指从物质生活条件的再生产出发,人们在社会内部的各种活动。每一个特定社会的文化都是一定历史条件下人类活动和结果的体系。人性化是对象化的结果。马克思揭示了物的人化和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表面上是人与自然(物)的关系,实质上隐含着人与社会的关系,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整个人类文化涉及两个不可分割的有机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与人的关系。对人来说,人与自然的关系是表面的,人与人的关系是根本的。因此,人类通过劳动和社会实践,协调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实现人性,满足人的需要,创造物质生活方式、价值体系和意义世界。简而言之,物质和精神上的成就都是文化。这是文化最本质的定义,也是对文化最深刻的哲学反思,构成了文化哲学的基本内涵。

文化哲学区别于思辨哲学的第一个特点是,它试图在各种具体文化科学研究的基础上,从哲学的角度把各种文化现象综合起来理解为一个统一的文化体系。以早期文化哲学家泰勒为代表的文化进化论学派认为,文化是自然发展和进化的结果。他们更注重历史发展的同一性和一致性。他们认为人类心理的同一性决定了人类文化的统一性。各地区各民族的社会和文化由低到高,由简单到复杂,都经历了相同的发展阶段,肯定了人类历史活动的普遍规律,揭示了人类文化发展的总趋势。还有李克特和马克思?以韦伯、斯宾格、汤因比为代表的文化哲学相对主义学派认为,每一种文化都是一个独特的体系。韦伯提出了各种文化的相对价值问题,而史宾格和汤因比则推翻了西方文化中心主义,为民族文化的发展确立了新的道路。他们看到,一种文化现象的产生、存在和发展,都与人们生活的特定历史条件有关。它为人类理解自身文化历史和探索未来发展提供了新的理论框架。作为文化符号学派的代表人物,卡西尔认为,人最根本的本质是有意识地创造各种符号形式的活动。象征活动的功能是连接主体——人和客体——文化,以及各种象征形式——神话、宗教、语言、艺术、历史和科学等。,反映了不同阶段的人与文化的关系。

文化哲学的第二大特点是在各种具体文化科学的基础上极大地突出了人的问题。从文化哲学的发展史来看,尼采是20世纪西方文化哲学的先驱。尼采的哲学可以说是“人的哲学”。虽然他也谈到了人之外的世界里与人没有直接关系的事物和现象,但比例很小。他的哲学主要是教人如何让自己的生活变得健全有力,成为“超人”。超人是旧文化传统和价值观的破坏者,是新世界、新价值观、新文化的创造者。因此,丹麦文学史家布兰代斯准确地称尼采为“文化哲学家”。狄尔泰强调对人类生活的理解,这种理解是生动而具体的。它有一个过程,一段历史,没有重复。生活总是在变,人性也是如此。人只有在自己的生命之流中,才能与他人的生命融为一体,产生共鸣的理解,才能说有了真正的“理解”。狄尔泰不仅阐述了个体生命,而且强调了人的生命。他指出,人类生活的特点必须反映在时代精神中,即在历史进程中,人类的一切表现都是历史进程的一部分。狄尔泰的思想对20世纪的人文主义影响很大。

文化哲学大师卡西尔在其代表作《论人》中论述了“人是什么”。他总结了2000多年来西方思想史上关于人的各种哲学理论,指出尽管科学繁荣,技术先进,但人的问题并没有真正解决,反而陷入了深刻的危机。他认为,人与其说是一种“理性动物”,不如说是一种“符号动物”,即能够运用符号创造文化的动物。他认为人和动物最大的区别就是“现实”和“可能”的区别。hellip& amphellip低于人类的物质被限制在他们感官感知的世界里。他们容易对现实的物理刺激产生感觉和反应,却无法形成任何可能的概念。& amphellip& amphellip只有在人,在人的派生理性(intellectllus ectypus)中,可能性的问题才会发生。”4“可能性”是指人“生活在一个理想的世界里,就是要把不可能当成可能”。人们可以利用各种“符号”创造自己需要的“理想世界”,而这个“理想世界”就是有意义的世界——为自己建立的文化世界。卡西尔认为,只有在创造文化的活动中,人才能成为真正的人,只有在文化活动中,人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对卡西尔来说,文化哲学成为哲学的具体内容和生动展示,而人的哲学成为文化哲学的终极目标和内在灵魂。可见,文化哲学家研究的人是有文化有历史的人。

文化哲学的第三个特点是重视对人类历史的研究。在《新科学》中,维柯试图寻找超越上帝意志的历史规律来反对宗教神学的历史理论。斯宾格的《西方的衰落》将每一种历史文化都描述为历史的独特生命,认为每一种历史都经历着相同的成长和消亡的周期,并以惨淡的笔调描绘了西方文明衰落的前景。汤因比将世界6000年文明史划分为26个文化单元,每个文化单元都经历了相同的“兴衰循环”模式。文明起源受“挑战与挑战”法则支配;文明的成长是由于少数有创造力的人的创造力和大多数人的模仿;文明衰落的原因是少数人失去创造力成为统治者,大多数人不再模仿,从而产生了与德国的疏离,少数人暴力镇压,大多数人奋起反抗,这说明文明衰落的时期已经到来,文明衰落的标志是“统一国家的诞生”。柯林伍德则反对“历史的自然主义”,认为自然科学是基于观察和实验所确认的自然事实,历史是基于“反思”所肯定的精神事实;自然事实是简单的现象,而精神事实不是现象而是思想。所以在他看来,“历史就是思想史”,历史的对象是思想,历史的任务是在自己的头脑中重复古人的思想;历史不是“死的过去”,而是“活的过去”;历史知识是包含在今天思想中的过去思想的重复,否则,它将成为一个“伪历史概念”

文化哲学的这些特征表明,哲学从关注世界本体论和人类认知转向关注人类文化、人类存在和人类历史;从关注思辨和理性到关注人的存在和人的价值,表明哲学已经走出了思辨的狭隘世界,正在走向更广阔的文化世界。

三、当代“文化哲学”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20世纪西方哲学与文化的结合产生了两大文化哲学思潮,即科学文化哲学和人文文化哲学,它们不同程度地实现了从现代到后现代的过渡。科学主义的文化哲学。从逻辑主义到历史主义是其发展的轨迹。逻辑主义注重科学理论的逻辑分析,追求科学语言的清晰性和准确性。另一方面,历史决定论专注于对科学的社会历史考察,认为仅凭逻辑这把手术刀就会扭曲科学。然而,逻辑分析从一开始就受到了来自各方面的挑战。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世纪之交的科学革命,给当代文化思潮注入了强烈的不安和动荡。这场革命从一开始就把启蒙理想赖以存在的牛顿的思维框架推向了岌岌可危的境地。作为从逻辑主义到历史主义的中介,波普尔对逻辑实证主义进行了系统而长期的斗争。他曾说:“我的作品强调科学的人性。科学会犯错,因为我们是人,人也会犯错。”⑤科学的易错性第一次得到了历史的证实。可以说,波普尔是第一个自觉建构文化哲学体系的科学哲学家,他的科学哲学、政治哲学、历史哲学和理解论融为一个体系——文化哲学。

从对逻辑经验主义的否定到对历史主义的否定,趋向于离科学哲学的传统越来越远。从逻辑经验主义的理性主义到否定的批判理性主义,从库恩的“羞怯”和“非理性主义”到法耶·阿本德的“正确”非理性主义,这意味着科学哲学开始走出纯粹科学文化的局限,标志着科学哲学进一步走向人文主义,具有更浓厚的文化哲学色彩。这种向人文领域的扩展在美国哲学家罗蒂那里达到了新的综合。这种向人文主义的转向表明,科学思潮正通过文化和历史的参照中介与人文思潮相融合,正融入后现代文化哲学的浪潮之中。

人文主义的文化哲学。讨论20世纪西方人文主义的文化哲学,不能不提到尼采,他以其丰富而复杂的思想,不仅开创了20世纪西方非理性主义,而且开创了存在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正如一位美国思想家指出的:没有尼采,雅斯贝尔斯、海德格尔和萨特将是不可想象的。作为新康德主义的代表,狄尔泰不仅继承了尼采对实证主义和历史主义的批判,而且将历史和哲学结合起来,创立了“精神科学”,即人文科学。为了建立自己的文化哲学,狄尔泰首先对历史合理性进行了系统的批判,为后来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文化批判”奠定了理论基础。

狄尔泰以莱马赫的理论为基础,不仅论证了诠释学是人文科学的认识论和方法论,而且极大地拓展了诠释学的研究领域,为诠释学作为一门哲学提供了可能性。因此,狄尔泰被称为“现代诠释学之父”。在狄尔泰解释学和胡塞尔现象学的双重影响下,海德格尔实现了从方法论解释学到本体论解释学的转变,而他的学生伽达默尔则使解释学独立出来,成为一门哲学,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哲学解释学体系。狄尔泰、海德格尔、伽达默尔、保罗和利科代表了文化哲学的解释学方向。他们把人文研究放到哲学层面,或者说把哲学视野延伸到人文研究领域,不仅在量上拓展了哲学,而且带来了哲学本身内在的质变。

当德国哲学家从尼采到海德格尔,发展到伽达默尔的哲学解释学,在法国,呈现出一场从结构主义到解构主义的思想运动。本来,整个现代西方哲学,无论是科学主义还是人文主义,都是以对现代理性的彻底批判和否定为特征的。科学主义思潮把现代哲学宣扬的“理性”视为“傲慢的理性”,认为现代哲学特别是黑格尔哲学把哲学本身视为无所不在、无所不在、无所不能的理性,从而把“理性”变成了“上帝”,造成了“理性的放荡”,于是要求用“谦虚的理性”改造“傲慢的理性”,用“所谓的人文主义思潮”把现代哲学宣扬的“理性”视为一种“冷理性”。特别是黑格尔哲学把人异化为“理性”,用“理性如神”来规范人的存在,导致了“本质主义泛滥”。因此,它需要“丰富的人性”来改造“冰冷的理性”,即使用“文化”法国结构主义,另一方面,把批判的领域扩展到整个西方哲学。它和科学主义、人文主义一样,试图完成西方形而上学传统的彻底瓦解。

可以说,西方形而上学哲学传统的终结标志着文化哲学的复兴,“解释学”和“解构”从正反两个方面表达了这一要求。之所以要“解释”,是因为逻辑背后有更深层次的东西,通过解释来释放和阐述;之所以要“解构”,是因为这种更深层的东西被逻辑的东西所掩盖和窒息,所以首先要想办法解开逻辑的铁索,消除逻辑的重量。⑦两人都试图用文化哲学来对抗传统形而上学。

如果说现象学、存在主义、解释学、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等哲学是基于人文学科各个领域的学科“知识”,甚至与人文研究交织在一起,从而形成“文化哲学”,那么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中心问题就是社会文化问题或文化社会问题。因此,他们的理论也被称为“文化批判(续96页)(续92页)”。卢卡奇的物化理论(文化辩证法)、葛兰西的文化霸权理论(文化与实践理论)、马尔库塞的片面人理论(文化的审美维度)、赖希和弗洛姆的人格结构和法西斯大众心理学理论(性与文化心理学理论)、列斐伏尔的日常生活批判(文化与日常生活理论)、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文化与社会矛盾理论)等等都是关于现存社会的。他们从不同侧面揭示的是20世纪人类面临的文化-历史、文化-社会困境,并由此揭示了当代西方社会深层的文化矛盾和危机。

作为一场颇具影响力的文化哲学运动,后现代文化哲学消解了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的对立,消解了欧洲中心主义、西方文化中心主义、人类中心主义和理性中心主义的幻象,瓦解了当下的形而上学,解构了逻各斯中心主义和语言中心主义,在“主体性黄昏”的时刻放弃了对绝对客观性、永恒真理和确定性的追求,以激进的方式颠覆了现代精神价值。

总之,随着当代人各种生存状态、心理状态和精神状态的恶化,传统思辨哲学已不足以全面系统地揭示这些矛盾和问题,于是人们自然而然地将理论的焦点转向“文化哲学”,试图在更广阔的视野中审视当代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文化之间的矛盾,从而为人类找到一条通向未来和自由的道路。

分享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