铱的历史
当时,研究铂的化学家将铂放入王水(盐酸和硝酸的混合物)中,生成可溶性盐。配制好的溶液每次都会留下少量的深色不溶性残渣。约瑟夫·普鲁斯特认为这种残留物是石墨。法国化学家维克托·科莱-德索蒂尔斯,福尔克拉·安托万·弗朗索瓦伯爵?Ois,佛克罗伊伯爵)和Louis Nicolas Vauquelin也在1803中观察到了这种黑色残留物,但数量太少,无法进行进一步的实验。
1803年,英国化学家史密森尼·滕南特分析了残留物,并得出结论,它一定含有新的金属元素。沃克·朗将粉末在酸和碱中来回浸泡,以获得挥发性氧化物。他认为这是一种新元素的氧化物,并将其命名为“ptene”,它源于希腊语“ππνο?”(ptènos),即“有翼”。滕南特发现了更多的残留物,并很快发现了两种新元素,即锇和铱。经过一系列涉及氢氧化钠和盐酸的反应,他制成了一种深红色晶体(可能是Na2 [IRL6] NH2O)。铱的许多盐都有明亮的颜色,所以滕南特选择了希腊神话中的彩虹女神伊里斯。ρι?Iris),将铱命名为“铱”。这种元素的发现记录在6月21,1804给皇家学院的一封信中。
1813年,英国化学家约翰·乔治儿童第一次熔化了铱。1842年,罗伯特·黑尔首次获得高纯度铱金属。他测得铱的密度为265,438+0.8克/厘米,发现这种金属几乎具有延展性,而且极其坚硬。1860年,亨利·艾丁·圣克莱尔·德维尔和儒勒·亨利·德布雷第一次大量熔化铱。每千克铱的熔化过程需要超过300升的纯氧气和H2。
铱很难熔化塑性,这大大限制了它的实际应用。约翰·艾萨克·霍金斯在1834年发明了一支带有铱笔尖的金笔。1880年,霍兰德和威廉·洛夫兰·达德利利用磷大大简化了铱的熔化过程,并在美国申请了专利。之后,英国强生丰丸公司表示,他们早在1837年就开始使用类似的方法熔化铱,并在多次世界博览会上展出了熔化的铱。Otto Feussner于1993年首次在热电偶中使用铱-钌合金材料,使这种新型设备能够测量高达2000°c的温度。
1957年,鲁道夫·穆斯堡尔发现,在只含Ir的固体金属样品中,原子可以无反冲地发射和吸收γ射线。他的实验是20世纪标志性的物理实验之一。这种现象被称为穆斯堡尔效应(其他表现出这种效应的原子核相继被发现,如Fe),这是穆斯堡尔谱学的中心原理,在物理、化学、生物化学、冶金和矿物学等领域都有重要的应用。论文发表后仅三年,即1961年,穆斯堡尔因这一发现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时年32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