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是什么时候建成的?
北京是世界上最早的历史名城。商朝时期有蓟、燕两个古国,自然生长在今天的北京。公元前11世纪,周武王灭商朝,分布于此的燕国和蓟国并入周朝版图,成为西周诸侯国。《史记》载:“灭时,封于北燕”,“共议与燕召”。赵与周王室同姓,沿袭旧俗建立燕国,也就是西周的燕国。
20世纪70年代,考古工作者在北京市房山县刘立河镇东北的董家林村发现了一处大型商周文化遗址,包括居民住址、墓葬区和古城遗址。通过对墓葬和出土器物的考证以及对古城遗址的考察,专家们得出结论,这是周初燕国的最初封地,古城应该是燕国的都城。
由于刘立河遗址被确认为燕国都城,北京的建都日期被推断为公元前1045年和公元前1995年,并得到北京市政府的正式确认。
岩斗季承的地理位置位于广安门地区,原白云寺以北。随着燕国的强大,季承被建成了一座举世闻名的城市,叫做燕京,与赵国的邯郸、齐国的临淄、楚国的宛城齐名。北京城的遗址从季承开始延续了几千年,但一直位于永定河穿越西山,流入北京平原的古渡口。这个连接华北平原与蒙古国和中国东北的枢纽位置,是季承崛起的主要原因。
关于北京的起源,有三种学说,学术界众说纷纭。
在北京南部广安门外的滨江公园里,矗立着一座“季承纪念柱”,柱上镌刻着著名历史地理学家侯仁之撰写的《北京建城记》。仰望这座并不华丽的“季承纪念柱”,人们感受到一种历史的使命感。一些专家认为,北京作为古代季承的所在地,起源于此。
北京的发源地真的在这里吗?事实上,长期以来,北京起源于何处,期间如何演变,一直众说纷纭。
有三种代表性的观点:一、北京的源头应该是房山区刘立河河的董家林,其主要依据是,这里的老城遗址和大量的器物、墓葬、车马坑证明,这里曾是西周分封时燕国的老城区。第二,北京城发源于今天石景山区的北新安、老城一带。第三,北京城始于宣武区广安门一带。
已故历史学家、文学家、诗人郭沫若在《中国古代史》中曾提到,燕、冀是中国古代的两个国家,是北方的商贾。
据《左传》和《史记》记载,由于燕国和姬国的战略重要性,公元前1046年,武王在伐灭商朝后,先后将“圣王”或宗室的后裔分为姬国和燕国,以巩固自己在中原的统治。
这也是北京到目前为止最早的两个城市。
那么,蓟和燕子哪个是北京的源头?
具有深厚历史知识的侯仁之认为,一座蓟山和一个荷花池与北京的起源密切相关。他认为,古老的永定河渡口附近的交通,似乎是最适合一个城市诞生和成长的地方,就像那座至今仍靠近河渡口的城市一样。但是永定河的洪水无常,真的像洪水猛兽一样威胁着一个城市的成长。
因此,卢沟古渡口并没有发展成为蓟的都城。相反,在离渡口不远的地方,地势相对平坦,水源不易受洪水威胁,却迅速发展成为连接南北的交通枢纽,进而诞生了一座城市。
从自然地理位置来说,今天广安门外的地区正好在古永定河洪水冲击扇的后侧。这里地势平缓,土壤肥沃,土地正好处于潜水的溢出区,水源丰富,方便打井抽水。那么,蓟马在这里诞生似乎就顺理成章了。
多年来,人们一直没有在这里发掘出像河这样令人信服的文物,但专家认为,这只是因为“燕”吞并了“冀”,并以“燕”为都城。姬城历经秦、汉、隋、唐、辽、金,直到忽必烈放弃金朝都城,在其东北郊区以琼花岛为中心建元朝都城。
当然,在这一地区探索燕都季承之前的文化遗迹是非常困难的。
为了证明这一观点,有专家分析了上世纪70年代北京的地质地形测量图。专家从扰动数据中发现,广安门内外区域确实是京郊人类活动扰动最严重的区域,或者说是人工回填土分布最大、扰动最深的区域。
北京城的起源与变迁
根据有记载的历史,北京城建城已有3040年的历史。当时它的名字叫姬,是周朝分封的都城。隋朝以季承为卓郡治所,唐朝合称幽州。辽朝以杜畿为首都,并将它重新命名为南京,也叫燕京。辽朝之后,金朝正式迁都于此,取名中都,到了元朝,又在中都近郊创建了一座新城,名为大都。明朝重建大都,才叫北京。清朝继续修建北京,直到封建王朝最后崩溃。
“姬”的成长“姬”这个名字最早见于《礼记·乐记》:“尹柯,反商,未下车,黄帝晚于姬。”讲的是在消灭了商朝的势力后,马上着手把黄帝的子孙分封给姬。“蓟”是西周北方诸侯国的名称,也是当时的都城。也就是说,至少在西周初年,在今天的北京附近就已经有一个叫“蓟”的城市了。
“燕”与“姬”西周初年,周武王分封姬国的同时,还分封了北方的另一个诸侯国,就是燕国。“历史记载。《燕召公世家》记载:“灭周武王封召公为北燕。”这里所说的北燕,就是我们所说的燕国。这样看来,西周初年,在现在的北京及其邻近地区,实际上有两个西周诸侯国,一个是蓟州,一个是在蓟州附近建立的燕国。
那么,当周武王被分封时,最初的封地在哪里呢?历史学家长期以来争论不休,一直没有定论。后来,在北京西南房山区刘立河河附近发现了一处西周古城遗址和一处大型墓葬区,从中出土了大量随葬品。只是在这之后,历史上关于燕国最初封地的悬案终于圆满解决了。
东周时期,北京周边的政治格局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位于冀州南部的燕国势力增大,逐渐吞并了北部的冀州,并迁都冀城。从此,就有了燕都姬城的说法。后来北京也叫燕京,也是从这里来的。(左,车马坑,刘立河燕国公墓)
秋吉和季承对季承遗址的确切位置最感兴趣。今天在北京的什么地方?今天北京还有一些古蓟马的遗迹吗?北魏伟大的地理学家李道元在他的名著《水镜注》中对的起源作了可信的注释,并对与的关系作了说明。郦道元说:“过去周武王被封为蓟原,现在城西北角有蓟山。因山以城而名,是曲阜,是齐国的营山。”根据这种说法,季承这个城市名字的由来,是从城市西北角的秋吉开始的。它和鲁的曲阜、齐的营丘一样,都是因为一个显著的地理特征而得名,那就是靠近一个突出地面的土丘。
唐代著名诗人陈子昂写过《秋吉顾岚》一诗,其中有:“北望秋吉,寻古轩辕台。应龙已经消失了,牧羊人生下了淡黄色的尘埃。”因此,至少在唐代,秋吉仍然历历在目,所以陈子昂·秋吉的怀乡诗是可能的。既然郦道元提到的蓟山相对位置是可信的,那么,根据这一重要线索,参考相关文献记载,我们愿意按照地图来确定蓟山的位置。从地理位置和形势分析,郦道元记载的蓟山就在今天北京广安门附近。现在白云寺西墙外有一座高山,很可能是古蓟山遗址。北京解放初期,在高丘周围新发掘的土豪中发现了一些战国时期的陶片,可见这座高丘的历史非常悠久。1957春夏期间,考古人员有计划地对这个土堆进行了挖掘,发现了一座埋藏在地下的古城墙,以及汉代至隋唐时期的一些遗址和遗物。由于种种原因,这一发现未能挖到当地文化层的底层,因此没有找到早期城址的直接证据,但也没有找到足够的证据否认它不是古蓟山旧址。蓟山的最终位置需要进一步的考古发现来确认。
隋唐时期的季承,季承在中国北方的军事地位非常突出。季承是隋朝的涿县和唐代的幽州所在地,所以季承也被简称为涿县或幽州。全国统一后,杨迪和唐太宗都以季承为基地向东北讨伐,这是中原汉朝强大时经常以季承为进攻据点的典型例子。
辽朝首都南京城辽是契丹族建立的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契丹族是中国古代少数民族之一,最初生活在今内蒙古东部西辽河上游的西拉木伦河流域。吞并十六州后不久,契丹统治者改国号为辽,定都皇甫(今内蒙古巴陵),定都幽州(建都于都城外)。因为这个首都位于所辖领土的南部,所以叫南京,也叫燕京。契丹为何在幽州城建都南京?原因有二:一是利用这里有利的地理位置作为据点向南进攻中原;另一个原因是契丹占领十六州后,统治疆域大大扩张,新占领地区人口稠密,物产丰富,自然条件优越,经济文化和生产发展水平远高于契丹民族原来居住的北方草原地区。因此,为了加强对新占领地区的统治,夺取更多的财富,幽州城自然成为辽在华北的政治中心。
金朝的统治中心中都城,在辽、北宋沿唐港湾南北对峙时,变得越来越强大。不到两年,金人卷土重来,乘胜追击宋朝。金军到了燕山府门口,北宋守军不战而降。于是金军占领燕山府后,长驱直入,渡过黄河,直抵北宋都城汴梁。这时,宋徽宗像一只受惊的小鸟,迅速退位给他的儿子赵桓,也就是宋钦宗。靖康元年(1126),北宋都城汴梁被金军攻陷,惠、秦皇帝以及三千多皇族、官僚沦为阶下之囚,北宋灭亡。北宋灭亡后,金朝的势力范围突然扩大到淮河流域,对华北平原的统治转入相对稳定的状态,于是金朝统治者将都城从遥远的松花江畔的会宁府(今黑龙江省阿城县白城子)迁至燕京。金天德三年(1151),三月,金主阎延良命梁、孔延周等人在燕京城的基础上扩建新都。金贞元元年(1153),颜延良正式迁都,改燕京为中都。从此,北京作为中国封建王朝统治中心的历史才真正开始。金中都是北京原始聚落旧址上发展起来的最后一个大城市,也是向全国政治中心过渡的关键;同时在北京城市建设史上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值得特别关注。
大汉朝的城市——元大都在12世纪末期,13世纪初期。中国北方的另一个游牧民族变得越来越强大。在唐代,蒙古人被称为“吴萌石委”,他们最初居住在黑龙江埃尔贡。公元八世纪,他们开始西迁,在南河游牧。公元1206年,铁木真正式建立蒙古政权,登上了蒙古汗位,被各部尊为成吉思汗。以成吉思汗为首的蒙古贵族对南方发动了大规模的战争。公元1211年,蒙古军队大举伐金。两年后又分兵南下包围了中都城,还占领了中都城以南大平原上的一些地方。蒙古骑兵入侵金都城时,蒙古贵族集团无意在此建都。于是在战乱中,中都城里的金朝皇宫被大火烧毁,一代帝王的皇宫成了一片废墟。此时的中都城已经改名为燕京,只是一座破城。从那以后,四十多年过去了,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此时成吉思汗已经去世三十多年,他的孙子忽必烈继承了可汗的位置。中统元年(1260),忽必烈从蒙古高原的都城和森林(今外蒙古哈尔和森林一带)带着灭南宋中国的远大抱负来到燕京城。但此时城内宫殿已成废墟,忽必烈决定在旧都城东北郊区另选新址,建新都,以“元”为国名,并将新都命名为。
元朝末年,明朝帝都,反抗蒙古统治者的农民起义席卷全国,如暴风骤雨。朱元璋合并起义军陈友琼、张士诚的势力后,占据江南半壁江山,元二十七年(1367),派大将徐达、常遇春北伐。明洪武元年八月二日(1368九月1368)洪武三年(1370),朱元璋为了巩固北方的守卫,抵御蒙古人的南下侵略,在北平立四子朱迪为燕王。洪武三十一年(1398),朱元璋驾崩,黄曾孙继位,年号建。此时燕王朱迪全副武装,处心积虑夺取统治权,并在朱迪登基后取其为北京,鉴于威胁明朝的主要危险仍是来自长城的蒙古残余势力,他首先迁都北平,改称北京。明代北京城的修建始于永乐四年(1406),基本完成于永乐十八年(1420),历时十五年。
清朝的统治者,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的首都,完全沿袭了明朝的北京,没有任何变化。即使是故宫,也只是对建筑进行了一些改造、局部和小规模的改建和增建。为了满足统治者的享乐,清朝200多年来大规模开发北京西北郊的园林景点,建造了空前宏伟的离宫建筑群。这就是西北郊所谓的“三山五园”,即玉泉山景明园、香山景逸园、万寿山清漪园(颐和园)、长春园、圆明园。清帝在此游山玩水,处理朝政,成为北京与紫禁城并重的又一政治中心。清代的许多重大历史事件都与这一地区的园林密切相关。有人说清代的北京是一南一北的“双城”制,不无道理。
北京的未来北京这座古城已经经历了3040年的沧桑。北京的发展与中国悠久的历史密切相关。它既充满了丰富的历史内涵,又充满了新时代的活力。古老的北京也开始步入一流的现代化国际城市。在这种新形势下,如何在北京的城市建设中充分重视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以体现古都的传统文化,是每一个热爱和关心它的人都应该深入思考的问题。
参考资料:
大公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