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泥鼓历史溯源
据瑶族史书《王磐息卒》记载,公元前11世纪,瑶族先民帮助王平打败高王,受到王平的奖赏,娶了三公主,立他为盘瓠王。一天,盘瓠王金山在打猎。不幸的是,他被山羊撞了,死在了一棵泡桐树上。三公主伤心极了,她的孩子把泡桐树砍下来做了一个大鼓和六个小鼓,又把山羊杀了剥皮做鼓面。鼓做好以后,三公主把大鼓背在背上,孩子扛着小鼓,边打边跳边唱,给国王献祭。所以瑶族人打黄泥鼓,并继承下来。
黄泥鼓历史悠久。在中国三大石窟云冈石窟中,我们可以看到早在北魏时期人类就使用腰鼓的历史,其形制与姚鼓相同。
宋代诗人沈辽也在《踏车歌》中写道:“响水之事去踏车,将军树烟白雾。俱乐部里喝酒是免费的,乐神打长腰鼓。”反映了瑶族先民生活在响水的历史,进一步表明瑶族使用腰鼓已进入瑶族社会的祭祀活动。阿明人顾在《天下各国之病》一书中,对当时居住在湖南的瑶族使用腰鼓的情况有更清楚的描述:
“以木为鼓,鼓径一斗多,中空两头大,长四尺,称为长鼓,若为二尺,称为短鼓。”从史料记载的鼓的大小、长度来看,与我们现在使用的黄泥公鼓、母鼓基本一致。
一直有“姚不离鼓”的说法。黄泥鼓在瑶族人民的心目中是神圣的,是瑶族文化的象征。在金秀瑶博物馆高高的墙上,浮雕着两个3米多长的黄色泥鼓,作为民族文化的象征。从黄泥鼓可以联想到瑶系文化。值得一提的是,上世纪90年代,金秀县柳巷乡的民间老艺人应日方邀请,在自治县民族事务委员会的领导下,组成黄泥鼓表演队,到日本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民间文化交流,增进了中日两国人民的友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