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仑灵峰寺的民间故事

葛洪是东晋时期的道教理论家。他精通炼丹术,对医学伦理有很深的研究。所到之处,他都用炼丹术采药,行医治病。他还遍访名医,收集民间验方,考证整理,撰写了《抱朴子》、《肘后备急方》等多部医书,对医学和化学都有一定的贡献。据说他为了躲避战争的灾难,跑遍了南京、杭州、普陀。相传在灵峰炼丹时,恰逢地方病流行,很多人奄奄一息。看到这种情况,葛洪上山采集草药,捣碎成丸,用针灸治疗,救了很多人,消除了这一带的疫情。所以后来人们为了感激葛洪的善良,在他炼丹的灵峰寺建了一座寺庙雕像。俗话说“上有葛仙翁,下有娘娘宫”。被尊称为“葛仙翁”。每年农历四月初十是人们期盼的日子,也是葛仙翁的生日。大香期(农历四月初一至初十)香客来弥山,盛况可谓“香与雾交织,红烛与日,月与广漆”。更有虔诚之人,三步一拜山,不惜跪下摔破头,争抢“结蝶”(又名“迭戈”、“凌风蝶”,善男信女视为“葛仙之神韵”)。据说得到这个“结爹”可以确保平安,所以在旧社会,来这里索要这个“结爹”的大多是舟山群岛的渔民。他们长年在海上谋生,在风浪中挣扎,极度缺乏安全感。无奈之下,他们只好来到这里,请求这位有效的上帝保佑他们。

卖佛寺收入可观。据记载,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此香曾用于北仑著名的灵山书院的教育经费。我们的祖先在向“葛仙翁”祈福的同时,也没有忘记受过良好教育的葛木。传说:葛母谆谆教导儿子天真、正直、真诚;既要为民治病,又要为民除害;远离放荡和财富,练习冥想...葛洪言出必行,付诸行动。葛洪成仙后,变成了一条金龙,飞进了东海海洋。因为思念儿子,葛母经常爬上山头,向外眺望,大声呼喊。后来,人们把这座小山命名为“望洋岗”(绰号“毛洋岗”),并在上面修建了“毛洋岗”。千百年来,大多数在灵峰山拜佛、敲仙的香客,都是翻山越岭,到毛阳寺拜祭“圣母”(俗称“毛娘”)。1998年,灵峰寺另一座独具特色的寺庙落成,即“圣母殿”。此后,灵峰增加了一个佛教信徒的圣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