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水文化遗产现状及保护的思考

刘颜楷1谭2

(1.中国水利学会水利史研究会北京水利规划设计院;2.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利历史研究所、中国水利历史研究会)

我国历史上是一个“以农立国”的国家,也是一个水旱交替、自然灾害严重的国家。所以,防治水灾,消灭害虫,促进利润,是国家大事。从大禹到今天,水利人物众多,水利工程众多,文化底蕴深厚,水利成就辉煌。我们的祖先还在实践中创造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水利”一词。“水利”一词最早产生于2250多年前,21.20年前被司马迁定义为一个完整的具有有益作用和有害作用的概念。是世界上唯一具有文化遗产价值的文化符号。

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史上,水利的发展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几千年来,中华民族在认识自然、开发自然、利用自然的过程中,为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创造了丰富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水文化遗产承载着丰富的水文化,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和财富。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光荣和荣耀。

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文化遗产保护。早在1982,NPC常务委员会就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以下简称《文物保护法》)。《文物保护法》将“文物”一词及其内容以法律形式固定下来。其范围实际上包括了所有可移动和不可移动的历史文化遗迹。从此,所有物质文化遗产都作为“文物”纳入保护范围。中国于2004年加入《联合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并于2005年设立文化遗产日。2007年,全国人大常委会进一步修订了《文物保护法》,使文化遗产保护的任务更加明确,极大地推动了保护工作。

然而,在实际工作中,如何客观地对水文化遗产进行不同程度的保护,还存在一些问题。因此,有必要分析水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探讨如何进一步弘扬水文化精神,加强水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管理,合理开发利用。

一,水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和问题

近10年来,水文化遗产所蕴含的普遍价值得到了高度认可。首先,都江堰是中国著名的水利工程,已经被联合国批准为世界文化遗产。而且,好评如潮。评价指出:“都江堰是一项历史悠久、世界上唯一存在的宏大水利工程,其特点是无坝引水。它不仅是中国水利工程技术的伟大奇迹,也是世界水利工程的一颗璀璨明珠。它充分利用当地西北高,东南低的地理条件,根据河流出口的特殊地形、水脉和水势,因势利导,不筑坝取水,自流灌溉,使堤防、引水、泄洪、排沙、控流相互依存,融为一个系统,保证了防洪、灌溉、输水和社会用水综合效益的充分发挥。它最大的一点是,堰已经修建了2250多年,而且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都江堰的建立是以不破坏自然资源,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为人类服务为前提,化害为利,使人、地、水高度和谐统一。这是迄今为止世界上仅存的伟大的“生态工程”。它开创了中国古代水利史上的新纪元,标志着中国水利史上的新阶段,在世界水利史上写下了光辉的篇章。都江堰水利工程是中国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文化划时代的杰作。”都江堰的成就举世瞩目,也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和荣耀。都江堰文化遗产的成功申遗,为水文化遗产的保护树立了榜样,积累了经验。

其次,中国正在积极筹备中国大运河(包括隋唐南北大运河和京杭大运河)重大水利工程的世界文化遗产申报工作。说明我国水文化遗产保护形势发展迅速,前景广阔。

《文物保护法》的颁布,促进和保障了水文化遗产的保护。但在一些经济发达、工业和旅游业发展较快的地区和地方,仍存在执行不力、重要水文化遗产遭到破坏的问题。说明水文化遗产保护任重道远,需要认真对待。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是:

(一)城市建设节奏快,没有水文化遗产的评估空间。

中国正处于快速城市化进程中,水文化遗产及其生存环境受到严重威胁。大量修建现代化建筑,扩建交通道路,增加城市排水和拓宽河道,发展科技开发区和旅游设施,破坏水文化遗产的现象屡见不鲜。而且施工很急,水文化遗产拆迁,还没来得及评估论证。但由于保护意识淡薄、管理体制不严或受地方利益驱使等种种原因,一些零散的古今水文化遗产消失了。一些古代水利工程,没有经过认真的论证和评估,就很容易被现代工程所取代。新更换的项目经运行证明其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未达到预期目标。近年来,为数不多的古代水利工程正在加速消亡。

(二)文化遗产保护部门的保护有空白地带。

文物主管部门对文化遗产保护明确提出保护对象,主要是古遗址、古建筑、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石刻、壁画、历史文化名城、街区、村镇,但没有明确提出水文物或水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因此,河流、堤坝等水设施管理范围内的大量水文化遗产成为文物保护的空白地带。长期以来,一直处于没有专业人士过问文物保护问题的状态,导致水文化遗产很容易被破坏或丢失。

京杭大运河是世界上最大的水利工程,其中王楠引水工程位于京杭大运河的最高点,其高引水功能和技术含量震惊了当时的世界。后来停水,工程失败。20世纪80年代,王楠枢纽的航道布局和建筑物基本完好,但到20世纪初,建筑物和航道遭到严重破坏。

(三)水管理部门没有保护管理权限的

省、市、区、县等各级政府机构都设有文物保护主管部门,负责已评定确定的各类文物(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管理。而空白区的水文化遗产,由于既没有授权,也没有明确的责任和义务,无法得到水务主管部门的保护和管理。所以在水利建设或者城市建设中很容易被改造或者破坏。类似的事件还在发生。近日,即将被列入大运河申遗名单的高碑店古闸,在附近村庄发展旅游的过程中,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

在中国大运河申遗中,参与工作的各界专家亲身经历了考察过程,深刻感受到上述问题的严重性。幸运的是,在2006年以来的第三次全国文化遗产调查中,未受保护的水利物质文化遗产被纳入登记范围。对提高水文化意识,促进各地保护水文化遗产起到一定的作用。

二、北京地区水文化遗产的保护

北京市政府非常重视水文化遗产的保护。在1992开工的通惠河整治工程和1998开工的北京市城市水系综合整治工程中,政府水务主管部门采纳了中国水利学会水利史研究会和北京市水利学会的专家意见,邀请水利、文物专家进行现场调查论证,研究保护方案,采取措施保护施工中遇到的水文化遗产。如元代修建的青峰门(二号门)、广元门、麦中桥、长河故道、广宁门桥等通惠河水文化遗产,经专家研究保护,政府批准,提高了保护工作的力度和质量。比如广元闸的保护,一直被誉为京杭运河第一闸。广元闸为单孔闸,孔宽6米,至今已有近800年历史。河道拓宽后,施工单位的初步方案是拆掉一边墙,移到另一边重新修建。专家认为:这样做,虽然保存了文物的部分,但完全破坏了原貌。最后确定的保护方案是绕开航道,整体保留古门。再比如:历史悠久的长河,北京西北角的美景,两岸种着垂柳,蜿蜒穿过紫竹院。与北京东南角美丽的天坛相对应。施工时有加宽拉直方案,经专家论证,基本保留了古河道原貌。

这些水文化遗产通过水务主管部门采取的保护措施得以保存,但没有进一步论证和评估,保护级别尚未确定。它们只能作为一种文化景观存在。其实,如果不能正式成为保护单位,还是会对文化遗产本身的安全有所顾虑。

第三,对水文化遗产保护的几点建议

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关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论述中,将“传统文化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内容。强调“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同精神家园”的任务。并提出了“全面了解祖国传统文化”、“重视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做好文化典籍整理工作”、“提升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等具体要求。党的十七大报告为今后如何弘扬水文化、保护水文化遗产明确了方向。为提高水文化意识,促进水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近年来,水文化工作在水利系统全面推开,水利部领导高度重视水文化遗产保护和水文化工作。在2009年水利部首届水文化论坛上,陈雷部长发表了关于水文化的重要文章,将水文化的推广提升到水利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在工作中树立科学文化观,必须从具体工作做起。为此,对水文化遗产的保护提出以下建议:

(一)向水利工作者弘扬水文化,保护水文化遗产。

目前,一些省、市、地区的水利、水务部门正在积极致力于强化水文化意识,保护水文化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例如,2000年,浙江省余姚市水利局建立了水利档案库;2002年,浙江省绍兴市水利局基于对散落在绍兴的民间水利文物的长期规划、收集和保护,对环城运河及其旧路进行了修复和保护,并建立了运河文化园。2009年,山东省滨州市水务局广泛征集可移动水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建立了内容丰富的滨州水文化中心。2009年,水利部在杭州萧山建成了中国水利博物馆。这些都是各级水务主管部门积极抓水文化建设的有力举措。说明水利工作者积极参与和承担水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水利主管部门为保护工作做出了贡献。水文化遗产的保护要坚持,不能等,不能靠其他部门来做。

建议将水利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作为重点内容纳入全国水利普查。

(B)水主管部门应参与水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管理。

过去,所有的文化遗产基本上都是由文物部门保护和管理的。从上面提到的文物部门的保护重点分析,水利管辖的一些文化遗产恰恰被忽略了。原因可能是水利工程太专业,很多水文化遗产都是现在还在发挥作用,还在使用的工程造成的。

根据这种情况,水务主管部门应该主动介入水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文物主管部门共同保护和管理,这样可能更有利。

(3)对正在使用的水利文化遗产保护管理的建议

根据2007年修订的《文物保护法》的规定,“有价值的近现代重要史迹、文物和代表性建筑”也属于不可移动的物质文化遗产。这意味着近代一些重要的、有价值的在用水利工程也将成为文化遗产保护的对象。

由于近代这些具有代表性的水工建筑物大多是正在发挥作用的新文化遗产,与已经失去功能的古代文化遗产相比,在保护方式和管理制度上有很大的不同。建议水务部门和文物部门共同评估,按照水法、防洪法、文物保护法的要求,实施保护管理。

(D)在河流生态管理中注意遗产的保护和水文化因素的整合。

现在,很多城市都在进行生态河道治理。根据北京永定河生态廊道建设规划的经验,建议在治理过程中优先保护水文化遗产,将具有流域特色的水文化因素融入生态治理中。因为单纯的生态治理只能恢复绿色和生态环境,从而展现“自然”。如果河流的水文化遗产能够得到很好的保护,其文化特色和文化景观能够在生态管理中得以展示,那就是将"灵魂"融入自然生态环境,提升河流管理的文化品位。应该说“水文化与生态修复相结合”可以让河流活起来,更贴近地还原河流原本的历史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