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三国演义,有1500字。

关于《三国演义》的思考

《三国演义》描写了三国的兴亡,经历了黄巾起义、董卓起义、割据(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分天下入晋五个时期。

黄巾起义始于桃园。黄巾起义后,东汉政府反攻,刘备、曹操等英雄出现,东汉政权即将灭亡。

《董卓谋反》讲述了董卓入京前后,从何进与十名臣子的争斗,到邵狄逃出北京,董卓被他救出的故事。董卓入京后,收买吕布,废了邵棣,立了狄咸,独揽大权,实行暴政,迫使联军削董卓。虽然后来联军失败,但董卓最终还是被吕布杀死。

董卓死后,中原诸侯群龙无首,为了扩大地盘,主要分为三个战区,分别是北方的袁绍和公孙瓒,江东的孙策崛起,中原的曹操、刘备、吕布、袁术之间的战争。

之后我就不细说天下三分,天下归金了。最重要的是谈谈我自己对三国演义的理解和看法。

《三国演义》里,曹操是我的最爱。虽然为了突出刘备的仁义,把他写成奸雄,但他的军事才能并没有被抹杀。讨伐西方的几年间,他占据了长江以北的大片土地,连少数民族都臣服于他。他是三个君主中最有才华的,魏也是三国中最强大的。他奠定了魏国的基础,后来的晋国才得以入魏。

对人才的渴求也是曹操值得欣赏的地方。为了选拔更多的人才,曹操打破了根据封建德行和弟弟们的级别来任用官员的标准,提出了“唯才是举”的用人政策。210年春,曹操在阶初总结历史经验认为,开国皇帝、中兴之君自古以来,没有一个得不到人才与他共治天下的,人才往往不出胡同。这绝不是一个机会,而是当权者在寻找和拜访他们。有鉴于此,曹操指出,现在世道不定,正是求贤若渴的时刻。他希望身边的人不要考虑他们的出身,帮他寻找和推荐那些出身贫寒、被埋没的人才,只要有才华就重用他们。公元214年和217年,曹操两次颁布求才令,反复强调其用人上的“任人唯贤”政策。他要求各级人事主管部门和地方官员在选拔人才时不要追求完美,即使有这样那样的缺点,只要他们是真正有才能的。经过一番努力,曹魏集中了一大批人才。一时间,各地、各地区。谋士如雨。而对于有才能的人,曹忘记了过去。比如陈琳,原来是袁绍的部下,曾经为袁绍起草檄文,骂曹操祖上三代。袁绍失败后,陈琳投奔曹操。曹操问他:“你以前给袁绍写过信,一个人骂我。为什么骂我祖宗三代?陈林连忙道。

曹操的成功,不仅是因为他才华出众,善于招贤纳士,更是因为他心胸开阔,胸怀宽广。在赤壁惨败后,曹操并没有感到无助,而是笑着说“今日之北仍在我掌握之中”,三笑中表现出对挫折的乐观态度。曹操也是一个对文学很有兴趣的人,他喜欢写诗,即使战争迫在眉睫,他的兴趣也不会改变。他的许多诗都是音乐。

读《西游记》有感

当我第三次读完这本沉甸甸的《西游记》时,心里有很多感触。第一次觉得孙悟空很厉害,很会打,会变很多;唐僧很无能;猪八戒像个懒“虫”;沙和尚是可有可无的角色。第二次,我觉得孙悟空很可爱;唐僧很笨;猪八戒是个傻东西;沙僧是一个忠诚的弟子。这次感觉孙悟空很聪明,很忠诚(尤其是对唐僧)。唐僧很善良,单纯善良。猪八戒傻傻的可爱;沙和尚给人的印象是忠厚老实。西游记里有个9981的考验,最后四人历尽艰辛,获得真经。当然故事里有很多艰辛,我就不多说了。西游记的故事告诉我们:万事开头难,但只要你能树立信心和勇气,通过努力就能成功!也印证了一句老话:万事开头难。只要你一开始就坚持,经过不懈的努力,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成功一定是你的!当我打开四大古典小说之一的《西游记》时,我立即被它吸引住了。故事中,倔强、正直、机智、勇敢的孙悟空,懒惰的猪八戒,努力的沙僧,淳朴的唐僧,都被作者刻画得惟妙惟肖。这本书主要讲述了四个唐朝的师徒去西天取经的神仙故事。一路上,他们翻越火焰山,与白作战。经过重重艰难险阻,他们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妖怪的阻挠,终于得道成仙。这本书通过这些故事,展现了孙悟空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精神。这个故事深刻地告诉我们,正义一定会战胜邪恶,因为真理永远存在,不达目的决不罢休。这种精神正是我们青少年所需要的。而且,偷懒是没有好处的。只有机智勇敢果断,才能事半功倍。当我们在学习或生活中遇到一些挫折和困难时,我们不应该放弃。挫折和困难是可以克服的。为什么我们不开动脑筋,努力工作,咬着牙呢?困难和挫折一旦克服,胜利还会远吗?

对《红楼梦》的思考

早在200多年前,这本书就震惊了当时的社会高层。一边焚书一边捧书,

其实我觉得红楼梦不是爱情小说,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不是中心故事。但是,这个悲惨的失败确实是整本书的主要线索,我们无论如何也对这两个人的结局深感遗憾。

当然,两个地主阶级的叛逆者试图主宰自己的婚姻和命运,结局注定是悲惨的。

我先说说林黛玉的性格和思想。她“高傲自信,目下无尘”,与周围环境明显格格不入。"所以贾府里除了宝玉,没几个人喜欢他的."“一年360天,剑冷严峻”,以及“质量干净利落,不容沉沟。”一首葬礼诗描述了周围环境的污秽,对迫害的愤怒和对广阔未来的绝望与悲哀。她尖酸刻薄爱哭的性格也源于此。是典型的有叛逆精神的贵族女孩。

贾宝玉也是典型的叛逆精神。贾宝玉作为大观园里的富贵闲人,自然有很多公子哥儿的习气,深深打上了贵族地主阶级的烙印。不过和贾珍、贾琏、薛蟠比起来,他真的是一个气质。他没有走读书、做官、扬名、尊主的正道,而是打击那些热衷于名利和事业经济的人。骂薛宝钗等人劝他注意事业经济是“混蛋”,更是翻案文章:“天地之间美色之灵只为女人,男人只是写人渣。”他甚至怨恨自己,“为什么生在候诊室?斜纹锦纱,也包裹了我的枯树;羊酒只灌我粪坑里的泥沟:富贵二字真毒害人!”这些思想和行为是反对封建正统的,在当时自然是不能接受的。

所以宝黛的想法可以说是一样的。她从来不认为宝玉说的是王八蛋,认宝玉为知己。他们的爱情也是基于这种共同的叛逆精神。我们可以看到两个明显的特点:一是对封建正统的反叛,尤其是对朱成理学和八股科举的反叛;第一,对自己,对家庭,对班级的未来感到无助和绝望。林黛玉可能是因为她是女人,处于无能为力和孤立无援的地位,所以生存压力更重,悲恨郁积。一个希望“一杯净土藏风”,一个希望化为尘埃轻烟,或者被“送到那个僻静的没有鸟的地方,随风而化,不要再做人了。”一方面是与周边极不协调的叛逆精神,一方面是对这个阶层的绝望感和没落感。

这种叛逆的思想,反映在当时的爱情上,是相当病态的,畸形的,可悲的。只能落个“无悲歌为我,花落人亡”的结局。贾母和王夫人故意策划一个骗局,坚持要薛宝钗嫁给宝玉,只是为了与四大家族取得联系,以扩大他们的政治权力。一旦涉及到维护自身利益的关键,贾会毫不犹豫地把她的命根子和心肝宝贝置于死地。然而,宝黛等人却一再把结婚的希望寄托在贾母身上,希望得到她的支持和许诺,这简直是迂腐至极,极其软弱。

想想他们基于鄙视封建“仕途经济”的思想来对抗封建道德家精心安排的“金玉良缘”的“木石联姻”。他们怎么能不落得玉石俱焚的下场?

可悲之处在于,我们已经看到了这种荒谬的阶级观念导致的爱情悲剧,但我们仍然无法避免现实社会中被迫结婚的观念,这种观念让婚姻远离爱情,直至枯萎,永远延续悲剧——

关于水浒传的思考

《水浒第一书记》讲述了以宋江为首的一百零八位好汉,从聚义梁山伯,到求爱,到辽兵大败,最后到剿灭叛军,却被汉奸谋杀的英雄故事。看完全书,脑子里只剩下两个字:忠义。

忠诚就是对祖国,对亲人,对身边的朋友尽心尽力。宋江在各种威胁利诱下依然忠于祖国,这就是忠诚;林冲的妻子,林冲被迫造反后,侮辱高俅的儿子宁死不屈,最后上吊自杀。这也是忠诚。当今社会,相信很多人都能做到“忠”字,但很少有人能做到“义”字。

一个“义”字包含的内容太多了。水浒传中,108英雄是兄弟,为朋友赴汤蹈火,为一个“义”字做一切;为民除暴安良,舍生忘死只为一个“义”字可见,一个“义”字虽然只有三笔,但有时却要用一个人的生命去写。现实生活中,几乎任何人都可以让座,但不是每个人都能救人于危难。因为这需要相当大的勇气,甚至是用一种生活换另一种生活的决心。

义可以解释为正义。一个正义感很强的人,是一个精神高尚的人。古往今来有多少英雄舍身取义?他们不怕死吗?他们可以为正义和真理冒生命危险,因为强烈的正义感清楚地告诉他们什么不该做,什么值得用生命去争取。一个没有正义感的人是不会明白这一点的。因为他的正义感已经被麻木吞噬,他的奋斗激情已经被冰封,但他的灵魂已经被社会上一些丑恶的东西同化了。

我还清楚的记得水浒英雄中有一个黑人。他做事鲁莽,脾气暴躁,经常因为琐事与人发生冲突,甚至引发命案。但他能够看到崎岖的道路,并拔出剑来帮助那些肆无忌惮的家伙。现实生活中,虽然没有这种惊心动魄的事件,但“义”字却弥漫在我们的生活中。忠于朋友是孝义。用公正的眼光对待陌生人或事物是一种正义感,是实践意义上的正义感。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正义的民族。日本侵华的时候,多少心怀浩然正气的革命先烈用满腔热血不屈不挠地死去,成就了今天欣欣向荣的祖国。董存瑞舍命炸碉堡,黄继光用自己的胸膛挡住了敌人的机枪。这些都是中国人义的延续,是中国历史上挥之不去的辉煌。

一个人可以不相信上帝,但可以不相信“神圣”。目前,我们青少年最重要的任务是把我们的祖国建设得更加繁荣昌盛。所以,这也是我们民族正义的根本。让我们相信这份“神圣”,用自己的双手维护这份“神圣”。

我累坏了。我玩了1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