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传统体育与古希腊体育的差异

古希腊与中国古代体育文化之比较。

作者:杨东(北京联合大学奥林匹克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

从古希腊运动会演变而来的古代奥运会,从公元前776年开始,每四年举办293次。这1000年的时间,几乎涵盖了整个中国春秋战国时期以及秦始皇统一中国的时期。随着古希腊文化的灿烂发展,远东的中华民族正在形成“百家争鸣”,地球的东西方也正在形成萌芽的体育文化。由于社会进步的背景不同,东西方体育文化像两条平行线一样向前延伸,互不交叉,互不影响。因此,在古代体育文化的演变过程中,东西方有差异,但由于体育的广泛文化作用,也有相似之处。

古希腊体育起源于宗教活动,中国古代体育起源于生存。

在由城邦组成的古希腊,战争不断,尤其是城邦争霸、奴隶主镇压奴隶起义的内战,让人没有喘息的机会。但古希腊作为一个泛神论的民族,尽管内部纷争激烈,却统一在一件事上,那就是对神灵的崇拜。古希腊人的共识是,所有的世界都是英雄——神创造的,神是一个人格化的英雄。为了保持人与神之间最短的距离,在收获的季节往往会举行祭神活动,与神分享天伦之乐。在祭祀神灵的活动中,人们往往通过展示健康的裸体竞技和优美的健身舞,与神灵分享快乐,从而创作出表达人类“喜怒哀乐”的艺术品,向神灵倾吐。

这种宗教活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从而逐渐形成了一种地方性的竞赛。从公元前6世纪中叶开始,祭神比赛就具有全民性质,并有正式的组织者和盛满橄榄油的陶罐作为奖品。由此,古希腊逐渐走向“运动会”体育系列,开始融合形成古希腊体育文化。

中国古代体育的萌芽,和中国历史上的其他社会活动一样,源于社会生产和生存的需要。

早在古代渔猎时代,我们的祖先就在长期的生产活动中逐渐创造和完善了许多原始工具,如刀、矛、箭、镞、筏、船、车等。为了使用这些生产工具,人们必须提高自身的能力,以发挥生产工具的最佳作用,人们从中逐渐掌握了诸如奔跑、投射、跳跃、游泳、划船等技能。这些技能在当时还不能算体育活动,但确实是体育活动产生的基因。

从古代社会生产和生存的需要分析,人要想掌握生产和生活中的各种技能,就需要身体得到更全面的发展。当时,人们为了生存,首先应该把传授生产和生活技能作为教育后代的主要内容。其中有许多体育活动,孕育了早期古代体育活动的萌芽。

在原始社会后期,由于社会生产的新发展,人们除了从事生产活动外,还有一点闲暇,生活的内容也比较丰富。因此,人们有更多的机会教孩子们生产和生活技能。当他们把追逐、跳跃、攀登、投射、游泳和摔跤作为游戏和练习时,人们有意识、有目的地发展儿童的身体,于是有体育意识的活动,即早期的古代体育运动开始萌芽。

古希腊体育注重身体造型和肌肉沟,中国古代体育注重健康长寿。

在古代,古希腊的健身与人类审美有着联姻。由于希腊三面环海的自然地理环境,加上岛屿分布广泛,气候宜人,为了抵御各种战争,提高体能,人们经常裸体锻炼。在古代奥运会上,人们以“全身发展平衡”为基础,以“肌肉沟背”为讲究,以左右成对的发达为荣耀,不断塑造强健的人体形象,这简直就是力量、速度、柔韧、敏捷、节奏构成了体育运动特有的人体力学,丰富了人类的审美价值,给人们留下了奥林匹克文化遗产。如波利克特的《持矛者画像》、米隆的《掷铁饼者画像》、公元前2世纪至1世纪的摔跤铜像等,都生动地表现了古希腊体育的艺术和追求,为后世的健身健美活动创造了精美的典范。

除了精美的服饰和潜在的美感,中国古代体育更注重健康和长寿,体现了最朴素的“人文主义”精神。

《内经》强调:“古之人,知之者,学之阴阳,和数之招数,生活有规律,不躁作,所以能和神和谐至寿终正寝,百岁不在。”在《内经》中,强烈反对不健康的行为:“...以酒为浆,肆无忌惮,一醉方休,耗尽精气,消散真理,不知如何持满,时时提防神,心口快,逆命而行,生活无节制,则半百必衰。”

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孔子,看到村民们在冬季闲暇的日子里娱乐,就对子贡说:“张不放松,文武也能干;轻松而不开放,文武也可以;一是放宽,文武之道也。”他主张“生活无保障”,参加适当的运动和劳动,把“射”(射箭)和“驾”(驾驶)作为学生的必修课,以达到文武双全的目的,极富教育意义。

古希腊的体育多以“外力”表现,中国古代的体育多以“内功”反击。

一幅珍贵的油画——古希腊赫拉克勒斯决斗的场景——代表性地反映了古希腊人崇拜“外力”的特点:动、举、抛、掷构成了人们追求和观赏的元素,充分体现了古希腊人对“力量”的渴望,“巨大的力量”是人们心目中的英雄。古代奥运会,一半的项目主要靠“实力”取胜,这在丰富的出土文物中有所体现。古希腊所推崇的“力量”,象征着一个伟大民族的无穷生命力,象征着胜利和繁荣。

现代奥运会延续了古希腊体育的精髓,那些彰显“实力”的运动项目出现在夏季奥运会上,人们习惯性地称之为“体能”运动。

在中国古代先秦体育中,已经出现了“舞”与“导”的结合,同时也出现了“击土”、“武术”、“角力”等表达“力”的方式。其中,柔的舞技和导技是中国古代比赛中“劲”的来源,即巧妙运用人体力学,一指“借外力”击败对手的“内功”,在春秋战国时期的击剑、拳术、摔跤、摔跤等体育娱乐活动中被广泛使用。在“苦练”中不断磨练细腻的扭动,推拉的时间差,手的位置,步伐的移动,比拼内功,寻找机会,一触即发击败对手。由此发展起来的众多娱乐活动和竞技体育,形成了中国古代体育的特色。西汉镀金双盘舞的发掘,生动地展现了外柔内刚、虚实结合、先发制人的特点。

古希腊体育崇尚圣贤,中国古代体育强调礼。

在古希腊体育文化的发展中,更注重“人性化”。无论是从传说还是现实比赛中,都不断为人们树立起个人英雄形象,给人们留下了崇敬的偶像,如“宙斯裸体投掷”、“蒙面舞者铜像”、“大力士决斗”等众多获胜的“英雄”,被永远记录在奥运传说中,为世界体育史留下了美好的记忆。这里描述的是努力取胜的个人形象,为后人树立了榜样。作为一个崇尚泛神论的古希腊人,人们相信世间万物都是由神这样的英雄创造的。在古代奥运会上,获胜的个人被城邦授予最高荣誉和特殊待遇。

在中国古代的体育文化中,有一个“四赏之下必有勇夫”的招数。但追根溯源,由于中国将体育纳入教育的时间相对较早,所以在中国古代体育文化的发展过程中,一直受到“礼”的影响。

中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儒学创始人孔子主张:“以道为旨,以德为靠,以仁为靠,以艺为游”(《论语》)。这种思想包含着重视德育、智育、体育的因素。他的教育内容主要包括诗、书、礼、乐、射、御(与西周传统的“六艺”教育基本相同)。孔子教导学生:射箭时要争取胜利,讲究礼数——“君子必不战而射?”退让而升,饮而降,也是君子”(《论语·八蜀》)。这似乎充分解释了现代奥林匹克的名言——“重要的是参与,而不是取胜”。

在这种教育制度的影响下,中国古代的体育,包括“宫廷体育”和“民间娱乐”,在体育文化中都有保护“礼”的程序或规则。

古希腊体育与中国古代体育的相似性

由于体育广泛的文化功能,古希腊体育和中国古代体育有相似之处。两者都是把体育作为军事和国防的基础训练,在娱乐功能上有很多相似之处。

与此同时,位于地球东方的中国,正处于春秋战国时期。据《春秋》记载,242年,诸侯国之间的军事行动有483次。古希腊城邦和中国古代诸侯国也崇尚武术。在古希腊,斯巴达人被视为深水炸弹,他们的人民很强大。儿童从7岁起就得到国家的支持,并参加体育和军事训练。

中国古代《汉书刑法志》揭示:“齐豫以技攻强”,“卫慧以武打”,“秦昭以锐胜”。一些强大的诸侯国都有训练有素、武功高强的军队。在战争环境中,先后出现了许多提倡军事体育活动的人物,如齐国的管仲(将齐国分为三军)、魏国的李悝(发布射令)。

体育娱乐文化方面,古希腊和中国都有棋类活动的记载,中国古代已经形成了围棋、六博、象棋等娱乐活动。出土的古希腊文物耳壶,描绘的是两个下棋的人。东西方的棋文化还包含了战争中的一系列攻、守、围、堵的思想,这恰恰是东西方共同的狩猎和军事生活的反映。可以认为,东西方古代的棋类活动也起源于古代社会的生产活动和军事活动。

从古希腊和中国古代体育文化的记载来看,作用于儿童体育的娱乐活动颇为相似。雅典国家博物馆的“儿童拳击手”和中国古代文物——《儿童蹴鞠图》都体现了以古希腊为代表的西方文化和以古代中国为代表的东方文化的交汇。

如果我们看看古希腊和中国的古代历史,我们会发现东西方体育文化的更多差异和相似之处,我们会发现这两个伟大的代表性民族对人类体育文化的巨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