祠堂文化起源于北方。为什么南方的祠堂比北方多?
我们经常可以在一些影视剧中看到,一些大家族都有自己的祠堂,里面有很多牌位,都是家族中死去的人,而且这些大家族很多也是当时的名门望族,流传很久,名声很高。但祠堂在现代社会很少见,大多在南方。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呢?南方的祠堂比北方多?
众所周知,历史上我们华夏中心长期在北方,所以祠堂文化其实起源于北方。
像山西洪洞著名的槐树,是很多家族姓氏的祖地!
当然,随着历史的发展,南方尤其是岭南地区的祠堂文化氛围确实比北方浓厚。前段时间流行的破冰行动中的塔村就是一个很好的体现。林的宗族制度,在村里,有时甚至凌驾于法律之上,其影响可见一斑。
北方作为发源地之所以不如南方,主要是因为战争。北方战乱多,涉及的祠堂自然也多。
战争时期,大家都忙着打仗,老百姓连最起码的温饱都顾不上。他们哪有多余的精力去维护祠堂的完整?而且北方战乱,很多人逃到了外地,北方祠堂自然荒废。
尤其是三国之乱,五月之乱,安史之乱,往往造成上千万的伤亡,在北方可以说是惨不忍睹。千里白骨,很多家族直接没人留下,那还有什么祠堂?南方不一样。在古代,南方不是政治中心,农业也做得相当不错。在没有战争的年代,人们有吃有住,祠堂自然代代相传。
当然,南方之所以有这么多的祠堂,大多是北方人南迁,在当地开枝散叶后产生的。前面说过,战争年代,千里白骨,很多大家族都选择了南迁。像晋代的永嘉杜南;宋代简牍的南渡。家搬了,祠堂自然也跟着搬了。
另外,历史上各个朝代都在大力开发南方,最有效的方式就是移民。许多北方人因为移民来到南方,建立了新的家庭。
当时北方人初来乍到,相对弱小,所以不断修建祠堂,巩固家族的存在感。
而且有时候可能是一个家族的人去了不同的地方,他们会新建祠堂。这样一来,祠堂就多了。
相比较而言,北方的那些大家族,几千代都住在这里,祠堂也比较固定,所以数量比南方少。但就历史而言,往往比南宗祠更长久。像晋祠,孔庙,这些都是很有名的。
最后,除了上面提到的战争问题,还有经济因素。从修建祠堂到维护,都需要钱。前面说了,北方人口多,但土地相对分布少。在耕地缺乏的情况下,粮食收入自然不能保证年年丰收。
在古代农耕时期,家里不富裕,祠堂的维护自然受到影响。
南方不一样。耕地的面积分布和南方的气候条件都非常有利于粮食丰收。有多余的财力来维持祠堂的完整,这在当时的北方是很难做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