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晋商经典散文
晋文公的“商、农、利器”称霸春秋五霸的时间最长(长达200年)。那时候,晋商是有名气的。比如《国语》里说“蒋易有个富商,其财足以爱惜其车,衣冠不整,可以贿赂诸侯”。越国大臣计然是晋国公子后,被称为“范蠡的经商之师”。从此,“陶(地名)(化名)”成了财富的象征,“陶竹书”也成了中国商业的代名词。白圭最早在魏国为官,是“人间言治之祖”,与三晋也有关系。战国时期的义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盐商,被誉为“中国商人之祖”。他卖盐畜牧(后来晋南有大牛),兴修水利,修路架桥,用谚语教导百姓,一时声名鹊起。汉高祖时(公元前207年)建县,名为“李氏”,至今未改(今临晋与李氏合并而成临沂)。该县廖望村的沂敦陵(古沂敦墓)是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内有陶朱公庙。榆次和安义是著名的商业集镇。
汉代大商人乜一也是一名皇家间谍。他受汉武帝亲自指派,以经商为名往返匈奴,为后来的大规模征服进行军事调查。《三国志·魏徵·张辽》说张辽字文远,雁门马邑人也。在这次乜一之后,他改变了姓氏以避免怨恨。“莫寒,西晋雁门樊氏(今应县)人,左将军,关中侯,为北魏初期的政治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他的祖上在雁门关内外做生意,很有钱。他经常往来于代北鲜卑皇帝拓跋姚橹和并州刺客刘琨之间,为维护两地和平稳定做出了积极贡献。我的老宅在桑干河南岸,世称墨惠城,就在今天的应县三门市。秦汉时期,太原、平遥、汾阳、平陆和洪通是重要的商品集散地。李世民父子反叛隋朝时,许多军费都由文水木材商的武士负担。当然,吴出名是因为他的女儿武则天。太原,唐定,是北京,使其成为一个商业繁荣的大城市。杜甫曾“拿了快剪刀剪吴淞江”,韩愈形容当时的太原是“街上鼓声四起,恍如晨曦”。隋唐五代出现了大同、太谷、平定、金城等新兴商业城镇。
到了宋代,晋商已经发迹崛起,成为当时中国商业的中坚力量。(有人认为徽商始于南宋,此时建功立业。)河东设运盐使衙门,故改名“运城”,涌现出一批财富数千万的盐商。克兰和其他地方供应大量的好马。民间有句话叫“花花真定屋,太原城锦绣”,它的商业街就像清明上河图。山西是蒙元时期的中心地区,经济和人口都比其他地区繁荣,宛如世外桃源。从元朝(今北京)到钦察汗国首都萨莱(今俄罗斯伏尔加河流域),有一条直通邮路。一个完整的邮局扩大了商业活动的范围。《马可波罗游记》写道“太原至平阳(临汾)商人遍布全国,获利丰厚”。运城盐商还兴办子弟学校,进行职业教育。
明代,大同府天成圩(今天镇县)薛氏三兄弟,二弟薛伦,被任命为陕西省监察厅副使,辞官经商;他的哥哥薛瑛是淮河的大盐商。薛家在大同和扬州都有房产。杨笈每,代县人,在两淮盐商中颇有名气的富商,在国子监担任过酒品(商主)。一人欠他一笔巨债,想用家族生意抵消,而杨当面撕毁债券,一笔勾销旧债。在中国33个大型商业城市中,山西有三个:太原、平阳和周浦(永济)。明代,晋商为三大商帮之首。
清初的“八大御商”(皇帝赐)都是晋商。清代中叶,晋商已在全国独占鳌头。有时候民间有句话叫“一个人在茶馆,不如一个家庭有万两银子。”“当茶馆的客人比当官的好。”“中国第一商号”日升昌,最多时兑换了高达1亿两白银,被皇帝授予“汇通天下”的牌匾,无形资产不少于8亿两白银。清代晋商世家主要有:常氏、徐氏、聂氏、曹太谷氏、祁仙桥氏、屈氏、李平遥氏、介休侯氏、纪氏、范氏、临汾康氏、潘婉容氏、杨氏、张氏、王氏、常混元氏等。“上有天堂,下有百万。三年不下雨,老粮有万石。”——大盐商临汾康佳是三晋首富,光绪年间资产数千万。清代晋商将山西经济推向了辉煌的历史高度。
在晋商争霸的历程中,树上有五座纪念碑:骆驼帮、船帮、票号、院落和“茶道”。
祁太邦帮助石、张、王在右玉县沙湖口开办济生堂。康熙末年改名大生魁,下辖一千多个分号。现代学者认为,其总资产至少是清朝时期国库储备的两三倍。大生魁是晋商中唯一没有家族色彩的大集团。最高峰时,大篷车里有6000或7000名员工和近2万头骆驼。仅长城与乌里雅苏台(原为通称,后迁归化)之间的贸易路线,每年就有1500峰。所以民间有南有胡雪岩(徽商),北有大生魁(晋商)的说法。18世纪,中国大约有15艘外国船只,山西介休的钦差大臣范拥有六七艘,往来于长江口和日本长崎之间,垄断了七八十年从日本进口铜的贸易。
在中国封建社会末期,南钱庄和北票号汇成了中国早期银行业的一个历史脉络。上海钱庄是江南最具代表性的,有“汇通天下”之称的山西票号是公认的“中国近代银行的国祖”。平遥、太谷、祁县“金三角”把晋商带到了历史的巅峰。中国传统民居有个说法,北在山西,南在皖南。山西四合院主要分布在太谷、平遥、祁县、榆次、灵石、介休、大同、浑源、宝德、阳泉、沁水、阳城、临汾、襄汾等地。例如,介休张远村的贾凡大院被称为“小金殿”。“类似祁县乔家大院的四合院,现在还有40多栋。其中一些院落在建筑规模和工艺精细程度上与乔大院不相上下,甚至更胜一筹。不幸的是,由于无力修复或疏于保护,它们中的大多数都变得日益破败和濒危。”(1997:“晋商大院文化”)晋商留下来的会馆情况要好得多。“希望是最珍贵的东西”而且都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西汉张骞掏空西域时,丝绸之路东起Xi,西至里海和地中海东部。云南和四川横断山区与西藏、缅甸、印度、尼泊尔山区之间还有一条著名的驿道——“茶马古道”。西汉初具规模,并在宋元明清时期得到加强。晋商北上边疆,东至日本,南达南阳,开辟了一条国际贸易之路——中俄茶叶贸易之路,从福建、江南出发,以山西、河北为枢纽,贯穿蒙古,深入西伯利亚、彼得堡、莫斯科。这条由晋商开拓的万里茶路、丝绸之路(陆海)和茶马古道,大致涵盖了古代中国商贾在北、中、南的商业轨迹。
元明时期,山西“潞绸”是可与“杭缎”媲美的名牌。“沁水县南阳是丝绸之路的发祥地之一”基本成为历史定义。近年来,山西出土了波斯萨珊王朝的金币。虽然不能断定隋唐时期晋商去过伊朗,但晋商与历史上的丝绸之路有着密切的关系是毋庸置疑的。晋商的“茶路”与南线的丝绸之路完全一致。北线指出张家口到包头、乌兰巴托,向西经过乌里雅苏台、科布多,一路到西伯利亚、莫斯科。万里茶路又称“北方茶马之路”,南有“粮、酒、茶”,北有“牛羊、骆驼”。“茶叶之路”和“丝绸之路”都享誉世界,但“茶马古道”就逊色多了。
由此,似乎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晋商的崛起,从尧舜时期就已经萌芽,是因为山西有运城盐池的自然资源,就像今天山西人有煤炭资源一样;元末明初,山西这个地方的自然环境开始变得不适宜居住。长期处于“皇权”周边的地理位置,使得山西人执着于权威,思想开放,性格内向,懦弱;当不了优秀学生,自己很穷,没有“奋起”的勇气,但还是要活下去,怎么办?做生意,卖盐!明政府为确保边境供应而实施的政策,最终将晋商瞬间推向了中国的政治经济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