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知道邵武和平古镇的历史?

当你走进和平镇,你仍然会惊叹于它的传统文化、淳朴的民风和丰富的特产。“和平书院”在乡亲们的衣袖间依然堆满了书籍,尊师重教的民风弥漫在学生中。原始傩舞、婚礼民俗、稻田养鱼、田埂种豆,听导游介绍古代民俗,都是一种享受。农家水酒、和平鲤鱼、和平豆腐、和平米粉、观音茶等。,让游客领略千年古镇的闲适与温馨。

是一首充满南武夷乡土气息的民歌,从很远的地方一直唱到现在。它是一颗单纯的珍珠,从遥远到今天;那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博物馆,抖落尘埃,留下珍贵。是一座奇迹般保存了300多栋明清古宅的和平古镇。

和平镇,位于邵武南部,是一座具有4000多年历史的文化古镇。它是古代邵武通往江西、泰宁、建宁、汀州的咽喉要道,而出闽三路之一的“愁岭”又在太平境内,因此成为兵家必争之地。自唐代以来,李、项、分县制度相继建立。这里文物古迹众多,有古堡、宝塔、县衙、明末著名军事家、民族英雄袁崇焕题写的“聚奎楼”,有闽北历史上最早的书院,寺庙、祠堂、义仓众多,明清民居建筑近300座,建筑技艺精湛,雕刻精美。保存完整的600米长古街,被誉为“福建第一街”。这里读书氛围浓郁,文风蒸蒸日上,人杰地灵。从唐代到取消科举,和平产生了137名进士,被誉为“进士之乡”。这里有相当丰富的民间文学、民间音乐、戏剧和舞蹈遗迹。仅舞蹈就有70多种,主要有古画花灯、乔奇花灯、踩高跷、刀花舞等。尤为珍贵的是傩舞,它始于和平保存下的奴隶社会,可谓古代文化的活化石。走进古镇幽静的小巷,悠长的古韵扑面而来,让人大开眼界,感叹遐想。

和平古称“禾平”,意为地势平坦,五谷丰登。这是一座古老的城堡。新石器时代,古越先民在此繁衍生息。有记载的历史始于唐朝。唐代称“周瑾”,宋代称“周瑾乡和平巷”。因唐代人口密集,形成了繁荣的市场,宋代以后又被称为“旧城街”。袁继承了宋制。明朝为“三十三都”,万历年间,和平建塔建堡。清乾隆三十四年(1769),设和平县。

明朝万历二十年(1592),一些大家族经常受到土匪的骚扰和掠夺,在黄氏族群黄、黄若祺的倡议下,修建了平安堡。城堡周长360英尺,面积0.43平方公里。和平城堡的建造就地取材,全部用河卵石,别具一格。城堡有四个门,四个小门,东、西、北、南四个正门,门上建有瞭望塔供观察。

和平古镇有许多富有的房子和有价值的建筑。

青石板和鹅卵石铺成的小巷在城堡中纵横交错,光滑的鹅卵石记录着古镇的繁华与沧桑。

自和平历史以来,县丞部一直是邵武南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故清乾隆三十四年(1769),设和平郡司、郡司署、总政署,派兵防守,隶属邵武政府。县丞署,俗称县衙门,位于古镇区东南角的协福巷,东西向。现有面积约500平方米,两厅五开间。结构是吊梁穿斗结合,材料巨大。四根纵梁和横梁组成井字形屋顶,使宫廷看起来更加宏伟。整个建筑保留了明代的建筑遗产。地上还有两排半圆形的坑,是当时念“威武”的官员登上大殿,拄着水火棍时留下的。门外有一块方形的石头,供犯人枷时站立,称为刑石。一对脚印清晰可见。办公室前右侧的原平房(俗称“监室”)。府衙前的一块空旷平地,是驻军官兵训练和表演武术的地方,称为“校场”。民国四年(1915),县丞署由官产处拍卖给基督教会——福音堂。民国九年(1920),基督教会在此办小学女子小学,1940年退学。和平县丞署是中国保存最完好的县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