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造苏堤的故事

苏东坡两次到杭州为官,共约五至六年。正是在这五六年间,苏东坡在杭州历史上留下了整治西湖的记录。

苏东坡第一次在杭州任职是公元1069年。那一年,苏东坡三十六岁,官职潼关,是知府以下的地方官。

苏东坡上任后,致力于西湖水利和杭州城市发展的调查研究。西湖的清淤,靠的是六口井的畅通。苏东坡决定先大规模修复杭州的六口井。

公元1070年,六井修复工程刚开始,苏东坡就被调离杭州。

此行,连苏东坡自己都没想到,16年后,公元1086年,54岁的他第二次来到杭州。

16年前,疏浚西湖的愿望再次被他提起。当时西湖的情况非常糟糕,湖水因杂草大量减少,濒临湮灭。

杭州的农业、手工业、交通、人民生活以及整个城市的发展都受到威胁。

一旦西湖荒废,不仅沿湖数千公顷农田将失去灌溉用水,西湖本身的鱼虾藕等水生生物也将彻底丧失。

那时,杭州是全国最发达的城市之一。西湖被废,酒业将无以为继,朝廷也将失去一笔巨大的酒业税源。

此外,当时杭州还有两条运河,茅山和堰桥,纵贯南北,与江南运河相通,是杭州城的交通命脉。

在湖泊丰富的时期,他们使用西湖作为他们的水源。不仅河道通畅不淤,河水还可以供城市居民使用。

然而,随着湖水的枯竭,运河不得不依靠钱塘江水。这样一来,咸潮就会倒灌,沿河排斥卤水,大量泥沙会随着咸潮沉积到运河里,以至于运河每隔三五年就要疏浚一次,成本非常高。

更严重的是,随着西湖的破坏,杭州的居民将被困在盐水和苦水中,人民的生存将成为问题。

面对如此严重的威胁,具有城市建设和发展远见的苏东坡作出了全面整治西湖、建设杭州水系的规划。一边打朝廷,一边筹措工程资金,开始大规模疏浚西湖。

在这次大规模的清淤工程中,西湖已经被挖得满满的。

苏东坡下令废除湖中私人围封的分田,在湖中亭子周围的全湖景深内建三座石塔。石塔内禁止养殖睡莲,防止湖底淤积。

湖中修建了大量疏浚淤泥,与湘西北岸相通。堤上建有六座石桥,循环湖水,堤上种满了芙蓉、柳树和各种花草。

因此,柳桥柳岩的景色给西湖增添了无穷的魅力。

西湖疏浚后,全湖都是清水,于是在运河与西湖相通的地方修建了水闸堰,使贯穿市中心的堰桥运河独家受湖水影响,与河潮隔绝,而市东郊的孤山运河独家受河潮影响,两河互不干扰,使海潮不入市。

同时,苏东坡还招募士兵和民工,对运河进行大规模疏浚。

六井相连,西湖畅流,清水满城。

杭州在北宋因为西湖的水而成为史无前例的城邦,成为当时中国最大的城市。

北宋文学家欧阳修曾把杭州的富庶形容为“华丽的房子,十万以上的房子”。

苏东坡在杭州为官两任,两次为官,整治西湖,兴修水利,兴市利民。

后人怀念苏东坡,称西湖长堤为苏堤。

苏堤的春晓是西湖的迷人景色。

有人说,如果当年在杭州当官的不是苏东坡,而是张东坡、李东坡,他们为所欲为,西湖或许就是今天的样子。

这种说法可能有一定道理。

然而,历史不是一块可以随意涂写的画布。无论是对官方是福是祸还是一无所有,历史都会如实记录其去向。这个去向是政绩,到了人身上就是官品。最重要的不是官方自己怎么说,而是在老百姓心中有多大分量。

千年西湖和苏堤已经说明了这个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