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早致力于胎教的文章。

胎教可分为广义和狭义。广义的“胎教”包括每个月养一个胎儿。注意生活环境、情绪和心理健康、饮食和营养调理以及各种禁忌。还涉及到择偶、怀孕条件、男人的精子、女人的血液等等。

狭义的“胎教”主要是指为孕妇创造一个良好的精神心理状态,以一种尚未被人们明确认知的潜在方式作用于胎儿,是未来个体先天形成的影响因素。“胎教”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1世纪。

西汉(约公元前77年-前6年)儒生刘向在《列女传》中记载,周武王的祖父李稷的妃子怀了王文,进行胎教:“太仁。王姬的妻子认为她是一位公主...她有一个身体。她没有用眼睛看邪恶的颜色,没有听淫荡的声音,不会骄傲的说话。她可以通过胎教的医学教育网收集整理,她成了文学之王。这就是历史记载中最早的“胎教”。可见“胎教”在中国起源很早。

西汉政治家、文学家贾谊(公元前200年-公元前168年)最早记载并提出“胎教”。贾谊在新书里。胎教一词最早在胎教中明确提出,书中记载周武王公主怀孕称王,“立而不跛,坐而不坏,笑而不闹,独而不窘,怒而不骂,胎教也”。这些记录表明,我们的祖先在3000多年前就非常重视“胎教”的问题。

历代医学著作和医家对“胎教”内容的描述也很多。《内经》曾谈及孕妇情志过度导致“胎病”的内容;北宋医学家徐治才撰写了《月胎记》,从医学角度正式提出了胎教的内容,并对其进行了阐释。隋代时,晁等人所著《病邪分期论》卷四十一《孕期》中有许多关于胎教的内容。唐代孙思邈在《备足千金方》一书中对胎教内容进行了全面的介绍和论述;陈是宋代著名的妇科医生,著有《妇女良方大全》二十四卷。其中,第30卷用了一卷文章讨论“胎教”。这是中国医学史上最早的一部专门论述“胎教”的著作。此后,有许多医学专家对此进行了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