辉县白云寺的历史价值

辉县白云寺的历史价值:

白云寺位于辉县城西32公里处的太行山南端,白鹿原山顶下。原名白猫寺,又称孟珏寺。始建于唐朝高宗年间,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

寺庙坐北朝南,现存主要建筑有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左右附殿、东西厢房、钟鼓楼、地藏王殿。现存厅堂为明代建筑,其余为清代建筑。但许多构件仍有明显的唐宋风格,厅内各部分的壁画、绘画、雕刻都是一流的精品。

寺内现存重要文物主要有:宋代石碑1座,元代石塔2座,宋明砖塔4座,明清石碑21块。此外,还有6棵宋代银杏树,金沙和银沙古泉。

白云寺,原名白猫寺,又称孟珏寺、学园寺、白鹿寺。始建于唐朝高宗年间。

五代时寺庙规模扩大。周朝末年贤德四年(957),一个和尚师傅到白云寺住持。金朝改名为“大学堂”。

元朝至元二十年(1283)重修,恢复“白猫寺”之名。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重修,改名“白云寺”。万历二年(1574),住持湛仁和尚带领弟子在东塘和唐兰的帮助下重建天王寺。弘治和郑德年间,白云寺进入全盛时期,有100多名僧人。崇祯八年(1635),丁波和尚重修,改名“白鹿寺”。

清朝康熙年间有多次修缮。民国时期,寺内僧人70余人,寺产300余亩,林木2000余亩。古寺钟声远播十里,成为白鹿山地区八寺(玄寂、白鹿、法珠、仙阳、玉龙、宝泉、驼峰)的中心寺,“最好的一座,覆盖了太行山所有的婆罗门”(用清道光《会仙纪年》的话说),堪称佛教圣地。

1943年冬,八路军太行第五军分区皮定均司令员在白云寺组织前方指挥所。9月1947、15日,太行七社在白云寺建会贤师范,又称“白云寺师范”。1949 2月14辉县解放,学校迁入市区,白云寺成为革命遗址纪念地。1963 6月20日,河南省人民委员会公布宋代五百罗汉碑、赵普大禅师石塔为第一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86 165438+10月21、白云寺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二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6月25日,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寺庙布局

白云寺整个院落都是依山势而建。原建筑进了四个院落,是有中轴线的群楼。现存建筑由山门、钟鼓楼、天王殿、大雄宝殿及其附属建筑、东西翼、东西翼、地藏王殿等组成,共有60余间。

山门:建在石台上。三室宽一进深,砖木结构。硬顶,灰色瓷砖覆盖。山脊上装饰着精美的荷叶。明前后开门,分别装了两块板。门前有青石台阶,两边有青石竖带。第二个房间的前墙装有格子木窗。山门两边各有一扇门,都是硬山灰瓦屋顶。山门前是一个高高的平台,两边是坡道。高台正前方东西横排有五棵宋代银杏树。

钟鼓楼:钟鼓楼位于山门左侧以北5米处,砖木结构,双檐硬顶,灰瓦屋顶。一张宽脸,一张深脸。外面西边有楼梯可以上下。鼓楼已经不存在了。

天王庙:三室宽,一室深。砖木结构,硬顶,灰瓦覆盖。前脊为高浮雕龙,竖脊饰荷叶莲花纹。东西山青砖富风。有前廊,檐下柱头上置异形斗,画檐、斗、扁梁、柱。明朝前后开门,前门挂着一块“慈航普渡”的牌匾。正门两侧屋檐下有两块石碑,殿前有一个平台。后门外右侧有一棵宋代银杏树。佛堂左右各有两个门,西门已不在,只剩下柱基遗迹。东门门楣上写着“白云寺”四个砖雕隶书大字。

大雄宝殿:宽五间,深三间。砖木结构,悬挂在山顶,覆盖着灰色的瓷砖。主脊和竖脊上有彩色玻璃的高浮雕。主脊上雕有八条龙和几朵莲花,两端有吻。原来的装饰里有各种小动物,可惜已经不存在了。竖脊上装饰着荷花和荷叶。东西山因为五颜六色的玻璃挂鱼和浓郁的风,显得非常独特。前檐下,单头五阶,琴面凸起。明与次间,上下铺各斜,瓜棱打架。平方巨大,柱额、雀置换通花雕。以上部件都是喷漆的,极其美观。前檐下有四根八角形小柱子。本来刻了两副对联,不知道什么时候磨掉了。后来在四柱上端刻上“佛光普照”四个字。柱下有莲花柱基础。明二间有12六贴格子门。大厅里有五根横梁,都是彩绘的。两座山壁上有壁画,画工非常细致。正门挂着“大雄宝殿”的牌匾。寺前两侧有八字墙,墙内嵌有四块清代石碑。庙前是宽阔的平台,有青石可以直接戳进大殿。正殿左右山下有硬山式灰瓦顶月门,东门题“静园”,西门题“静园”,分别形成单元院落。入口是三个宽阔的两层大厅,有一个坚硬的山顶和灰色的瓦顶,一个前门廊和木制楼梯可以上下。在正殿前平台的东西两侧,有五座重檐硬山布瓦顶的伴随建筑。在附属建筑之前,有三间东厢房和西厢房。

另外,寺庙西北侧是一个封闭的院落,是土王殿,俗称祖母殿。有一尊汉白玉的菩萨雕塑,雕刻手法精巧细腻。

纵观整个寺庙,布局合理,结构严谨。既有中轴线的前后贯通,又有左右院的左右呼应。角门隐蔽,曲径通幽,特色独特。

(2)塔林景观

白云寺是一座千年古刹,佛教活动几次兴盛,留下了佛塔座,形成了壮观的塔林景观。寺后山坡密林深处,有宋明砖塔4座,元代石塔2座。分别是《默默展现佛教徒的龚辉宝塔》《消失老人的奇峰宝塔》《隐寺长老宝塔》《孤家展现佛教徒的孤峰长老宝塔》《妙心大佛爷的石塔》。此外还有“龟山僧塔”和“仲宫僧塔”两座宝塔。宝塔已经不存在了,只有宝塔碑文仍然存在。据当地老人说,白云寺的佛塔远不止这些,因为战乱和天灾,已经不存在了。

龚辉宝塔,一位沉默开悟的禅师:它位于寺庙后面的山坡丛林中。建于南宋第六年(1246)。坐北朝南,平面呈方形。密檐纯砖结构,五层,层高7.08米。塔基础是住友,大部分不在地表下。一楼塔檐滴布瓦,琴面凸起。屋檐是用倒置的砖石砌成的。这座宝塔是用莲花建成的。塔南正中嵌有题词,为吴彤禅师的好友、作家元好问题词。碑文记述了大师的生平、经历和威望:“慧大师死了七天,远近皆葬,全城皆动...有许多超自然的事件”。

赵普禅师石塔:石雕喇嘛塔。是主持佛光照耀山野的大禅师的迁址佛塔。是元朝二十九年二月十五日(1229)为传承佛教的大禅师所建。纯石结构。五层,高4.9米。塔基和檐为八角形,塔身为鼓形。塔基由双层须弥山组成。下须弥大部分淹没在地表以下,只有八角形的上方露在外面,上面刻着艺妓乐。上须弥腰部分雕有四个壶门,每个门内雕有卧狮,壶门之间雕有牡丹花。下枭雕莲一周,上枭与上方一瓣雕莲两层,每层八朵。上面的每一片莲花花瓣都雕有一尊佛像,都是坐禅。塔高0.80米,佛龛上下两层。

上龛呈尖拱形,四面有七个龛。北无龛,塔上碑文曰:“赐山方丈佛光照大禅师,九十三岁迁灵塔,大元二月望日至大元二十九年,由承佛心妙觉大禅师所创。”南龛里雕着一尊佛和两个弟子。佛陀坐在须弥上,两个弟子双手合十站在莲花上。在东南龛里雕一个力士;在西南龛里雕一个天王;东龛里是骑着大象的文殊菩萨;西龛里是菩萨普贤骑狮,手持如意莲花;在东北和西北的佛龛里,一位手持莲花的菩萨立在莲台上。下龛为半圆拱,十六个* * *。每个壁龛都雕有一尊坐佛,壁龛下部衬有牡丹和荷花。塔的上方是塔颈。高0.28米。雕有八个狮头,口中有花绳,颈上有丝带。塔颈之上,有三层八角盖檐,翼角倾斜。第一层檐高0.30米,檐上刻有云纹。屋檐下有八只飞脚,其中两只是双头。二楼檐上刻花,檐下塔壁刻四个尖拱龛,北龛有佛,似有所言;南龛一佛如妖;东西龛各有一尊佛,均为禅定像。三楼塔檐雕山花芭蕉叶,檐下八角塔壁四面各雕一龛,龛内各有一佛。塔檐上方是塔闸。刹座呈圆形,上面刻有莲花花瓣,上面还有一个花瓶状的塔刹。

这座塔的外形美观大方。雕刻技艺精湛细腻,雕刻内容丰富多彩。是中原乃至全国罕见的元代石雕佛塔。

佛心妙觉大禅师石塔:位于赵普大禅师石塔东50米处。纯石结构,喇嘛塔。第五层,塔顶部分构件已损坏,现有高度为3.71米。下部是由双层须弥座组成的塔基。塔基下层是八角形须弥。方上两侧各雕有一个支撑的不露脚的飞天,形状或为钹,或为吹笙。束腰部分两侧各刻一个壶门,壶内刻有艺妓乐师,各演奏笙、笛、箫、竖琴、蛐蛐、腰鼓等。上须弥腰两侧各雕有四个壶门,内雕一只蹲伏的狮子,露出前半部分。下枭雕莲花一周,上方、上枭雕单莲花两层,每层八瓣,上层每瓣雕佛像,均有头灯,坐于莲花座上,呈禅定像。这座塔呈鼓形,高0.90米。分三层雕刻。下层雕有八组姿态各异的牡丹花。中间一层有八个神龛。北龛一佛二菩萨,本尊右胁菩萨已灭。南龛雕一佛二弟子;在东南龛里雕一个交错的武士;在西南龛雕一个持剑武士;文殊菩萨在东龛雕骑大象;西龛菩萨菩萨雕骑狮;在东北龛里雕一个力士;西北龛里雕有一尊佛像。上层有十六个龛,高0.18米。每个壁龛里有一尊佛,坐在须弥或方形的基座上,手里拿着东西或禅杖,或卷轴,或干净的瓶子,或笔画,或念珠,等等。有的手持独角兽,有的佛上面躺着狮子。塔的上方是塔颈,高0.33米,八角形。每个角上都雕着一个狮子头,嘴里叼着花绳,脖子上系着丝带。塔颈上只有一个八角形的塔檐,翼角倾斜,刻有动物和花卉图案。屋檐下的塔墙高0.25米。四面均雕有尖拱龛,每个龛内雕有一尊佛像。刹车已经不在了。

八觉天启老人塔:位于寺庙外满洲200米处。纯砖结构。坐西坐东。由塔基础、塔身、塔闸三部分组成。平面为正方形,共七层,高度为13.06米。俗称“风水塔”,其实是明朝弘治年间白云寺高僧天启和尚的塔。塔的正面和背面嵌有铭文,正面的铭文写着“老人奇迹塔纪念碑”,后面的铭文详细描述了这座塔是在明朝弘治年间由汉藏民族建造的。

(3)石碑石刻

白云寺碑刻21。其中500罗汉碑是众多碑刻中的瑰宝,于6月20日公布为河南省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1963。

五百罗汉碑:全称是“白猫寺五百罗汉碑”。位于白云寺大门左下方。成立于北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九月十九日。纪念碑的头、身和座保存完好。纪念碑高3.62米,宽1.04米,厚0.30米。披针叶栲。碑头阴阳两侧上部为两条龙戏珠的图案。正面正中央为一簋形,印额为“五百罗汉碑”六个汉字。背阴面中间是一个桂形龛,龛内雕有一尊佛像,坐于莲花座上,呈禅定像。碑的两面都有字。正面第一题“大宋白鹿山圩畴白猫寺五百罗汉碑”,碑文为行书,31行49字,计1519字。比如京使紫光禄博士,是校对员、古学者一草的官印(一草是宋代教辅曹彬的次子),大和尚青真在东京右街写了一篇经学文章,他讲的是经学。碑文详细记载了白云寺的沿革、五百罗汉殿的设立、五百罗汉像的铸造过程以及罗汉殿内雕像的摆放位置。碑上刻着碑文和一份施舍名单。

菩萨像刻在汉白玉上,俗称“玉奶奶”,位于寺庙西北角的地藏王殿(俗称奶奶殿)。康熙二十八年(1689),浙江仁和县的汪正春祭奠他。这头大象有4.8米高。全身是一块精美的汉白玉,栩栩如生,心地善良。被称为“玉奶奶”,被视为白云寺镇寺之宝。

(4)高僧和名人

白云寺中有据可查的方丈或高僧主要有车大师、大师、宗元大德大师()、聂、、大师、大师、赵朴大师、福心妙觉大师、宝丰大师、吉觉大师、谷丰老人、银安老人、钟公老人、桂丰大师等。其中,天启和尚尤为著名。

天启和尚是江西省南昌市人。他的父亲姓江,母亲姓徐。20周年大典,荆门一个没有月能的和尚剃了光头出家了。后来,他遇到了佛教高僧宝丰,给他一件袈裟,并掌管了金陵著名的寺庙灵谷寺。他晚年住在白云寺。天启和尚对佛道有很深的理解,对世界有语录。当时,佛教界享有很高的威望,与开封寺、金陵梁青寺、灵谷寺和西藏的高僧有着深厚的友谊。弘治十一年(1498)天启和尚去世后,各地高僧云集白云寺参加他的葬礼。西藏桑干丹光辉净觉佛教大师也亲自带领群众参与塔的建设。汉藏两个民族的僧人一起建塔,既反映了汉藏两个民族团结友好的悠久历史,也表明汉藏佛教文化交流在清初达到高峰,也显示了白云寺在佛教文化传播中的突出地位。

元好问(1190 ~ 1257),金末元初文学家,金政权灭亡后为躲避河南之乱,隐居辉县西北深山十余年。在白云寺期间,他与静照开悟的大禅师和吏部尚书张成为挚友。龚辉大师去世后,他与其他僧侣一起为大师建造了一座佛塔,并亲自题写了碑文。李贽(1527 ~ 1602),明代著名学者、思想家,1556年至1560年在辉县任教。在此期间,他参观了白云寺和他的朋友赵恒,周琛和李志。李炼(1488 ~ 1566),河南祥符(今开封市)人,明代另一位著名学者。嘉靖年间被革职后,又恢复工作,游历太行山,特意去白鹿山,陶醉在这个佛教圣地。先后游览了驼峰寺(又称罗家寺)、元吉寺(又称玄寂寺)、白鹿寺、玉龙寺、宝泉寺、和局寺、仙阳寺、白云寺等八座寺庙,并写下了游览白猫寺的记录。清初,白云寺在北京小有名气,引起乾隆皇帝的向往。乾隆十五年(1750)九月,特游白云寺,留下不朽诗篇。圣骑的存在,让白云寺赢得了千年奇遇,并作为永恒的故事流传开来。民国初年,袁世凯隐居辉县,占据白鹿山地区山林,建别墅。在此期间,徐世昌等人经常游览白云寺、玉龙寺等名寺。

(5)诗词赋碑

作为闻名中原的千年古刹,白云寺接待了来自四面八方的数百位学者、名人和官员,留下了大量的诗词和匾额。据记载,元代有王允(元初文学家),明代有(秀才、徽县知县)、王郊(秀才、兵部右侍郎)、李贽(思想家)、邓(卫惠府提拔的官员)、王明斋、李勋传、纪允和(知县)。其中,李炼的游记散文《游白茂诗》被《古今图书集成》、《郁芳集》、《山川经典》、《中国历代游记全集》等收录。这些都成为了厚重白云寺的重要文化内涵。此外,乾隆皇帝驻白云寺时题写的“白云免费”的牌匾,成为寺内的荣耀。

简介:辉县白云寺位于辉县城西35公里的白鹿山脚下。景区内主要景点白云寺,建于唐代,原名白猫寺,又称孟珏寺。有五座单檐悬山的寺庙。另有中堂、山门、东西堂、阁楼等50余间。寺后有两座元代石塔,雕刻精美,寺东有五百块宋代罗汉碑,年谱翔实。寺西有金沙、银沙二泉,泉旁有地藏殿,建筑奇特。西边有个悬崖,有个洞叫黑龙洞,深不可测。寺前古树参天,盛夏不见太阳,是避暑胜地。系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