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娥冤作品赏析

通过官员和其他人的行为,开篇描述了刑场的阴郁和寒冷的气氛。窦娥在这种气氛中扮演了一个囚犯。一上台,窦娥就唱了两首曲子:《正确的好》和《滚绣球》。窦娥首先陈述了自己的冤案,表明自己是无辜的,被判了死刑。这种不公是惊天动地的。临死前,他把控诉的对象指向了天地。窦娥控诉天地一剧,一篇很有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好文章,流传千古。我们来看看这句歌词:“早晚有日月挂,鬼神握生死权。”一句话就是现实世界有其固有的统治秩序,人的命运是按照天地的秩序来的。下一句,一句“天地!”一声叹息包含了窦娥的无限感情。有愤怒,有委屈,有抱怨,有挣扎,有指责,有期待。接下来的一句话,“只有在一起”和“我该如何生活”,两个带有强烈修辞语气的词,表达了窦娥对天地的强烈追问。天地作为主宰一切,维护现实世界秩序的最高统治者,理应让社会清明公正,但是非不分。“行善的人受贫穷之苦,寿命较短,作恶的人享幸福长寿。”用非常肯定的语气直接指出现实中的不公平现象:坏人赢了野心,好人受欺负。现实世界中的这种不公平与天地之间应该存在的公理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不禁让人对主宰一切的世界产生了怀疑。“天地也!我怕被欺负,但我以前也是这样推船的!”这句话是对前面几句话的概括总结,指出天地并不像人们所期望或相信的那样,维持着现实的公平与合理。相反,他们和社会上邪恶残忍的坏人一样,帮助别人,为别人作恶,伤害善良弱小的普通人。这一指责推翻了天地在人们心目中崇高而神圣的地位,对人们现实和精神世界的最高统治者——天地进行了深刻的批判。然后,愤怒达到了顶点,是对天地直接而有力的指责和声讨。“也是,你不管好歹是什么地,天也,你是错智愚!这不仅是要推翻天地在人们心中的地位,也是要推翻天地在现实世界中的地位。这种对天地的大胆批判,在天道至上的古代社会是不多见的。中国古代人特别重视“天”,因为他们以农业为生。皇帝是现实世界的最高统治者,被认为是听命于天庭,而不是天庭行使主权。故称“天子”。窦娥的这段歌词直接把自己不平的原因归结于天道,直指封建统治者赖以生存的精神支柱。它既是对整个封建专制制度的彻底否定,也是对传统封建专制制度的否定。有强烈的民主精神。这种想法也是关汉卿借窦娥之口表达自己的愤怒。最后一句“嘿,只掉了两滴眼泪。“是愤怒的指责达到极致后的转折,是无法改变命运的悲凉无奈的叹息。

这段话具有极高的艺术感染力,因为它用精辟的、非常笼统的语言表达了人们对社会不平等现象由来已久的强烈愤慨。表达了普通人维护社会正义、惩恶扬善的愿望。在句式上,几乎都是口语,既贴近普通人的语言,又自然流畅,气势十足,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所以流传了千年。关汉卿从“东海孝”的传说中得到了灵感,从而诞生了它。他用浪漫主义的方法概括了丰富的现实社会内容,大胆而巧妙地构思了三个誓言。这三个誓言由小到大,由弱到强,一步步提升,营造出浓厚的悲剧氛围。

窦娥是无辜的,深受冤枉。她不愿屈服于现实的压迫。她坚信自己的死会“惊天动地”,会在地球上以奇迹般的方式展现出来。第一桩,“鲜血徒然飞舞”,就这样,窦娥向世人展示了她的清白。在歌词中,窦娥提到了两个典故:洪雁·毕华和王迪·胡安。说明她死得和长虹一样冤枉,和王迪一样惨。第二堆,《六月雪》,如果说第一堆是通过自己的奇迹来表现她的不公,那么第二堆就是通过非常规的自然现象来证明社会不公和人为制造的黑暗。“邹炎六月飞霜”的冤狱故事,表现了窦娥在人间冤狱的遭遇。第三桩,干旱三年。引用《东海孝经》的故事,矛头更直接对准昏昏沉沉的政府。“这都是因为官员无意修法,让百姓无言以对。”窦娥希望通过第三次宣誓,直接惩罚残酷昏昏沉沉的政府,也希望有一天自己的冤屈能像“东海贤妻”一样得到平反。三个誓言,从时间延续来看,一个比一个长;就空间而言,一堆比一堆大。三次宣誓的过程也是窦娥反抗精神依次上升的过程,也是她抗争的过程更加清晰。行刑开始前,第二次宣誓出现了苗头,这进一步表明窦娥的不平之感是惊天动地的,社会的黑暗已经激起了天怒。三个誓言的实现是窦娥反抗的最终结果,也是悲剧高潮的结束。窦娥死了,但她留下了一个勤劳、善良、坚强不屈、充满反抗精神的感人形象。也为世人留下了一首以死对抗黑暗社会的悲歌。在封建社会,人们不仅在人身权利和政治经济上受到压迫,在思想上也受到毒害。按照当时的观念,天地鬼神明察人间是非,主持人间正义。封建官员往往出于无知,把自己比作天。窦娥起初也受到神权政治的影响,认为“青田大师”可以主持正义,惩恶扬善。在残酷的现实面前,她醒悟了,看清了“衙门自古向南开,无可厚非”的社会真相。在《滚绣球》这首歌里,她猛烈地控诉天地之神灵混淆是非,导致恶人横行,为善不义。窦娥对神权政治的大胆谴责,实质上是对封建统治的强烈指责和根本否定。她的激愤之词,如熔岩决堤,山洪决堤,反映了女主人公的觉醒意识和反抗精神,也反映了当时广大人民群众的反抗精神。

窦娥死前的三个誓言是作家世界观矛盾的反映。一方面,关汉卿关心人的感受,洞察现实。他通过窦娥对天地的控诉和三愿的实现,表现了对封建官吏的痛恨和对被压迫人民的同情,反映了人民对封建统治的痛恨和要求改变现实的时代精神。另一方面,作者毕竟是封建时代的剧作家。虽然他关心人民的疾苦,但他不能意识到人民自己的力量。他虽然痛恨封建统治,但又找不到改变现实的办法,最后还是动了天理来摆平问题,这也反映了作家的阶级局限性和历史局限性。当然,上帝被窦娥感动了,这也表明窦娥是被深深地冤枉和憎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