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娥冤作品赏析
这段话具有极高的艺术感染力,因为它用精辟的、非常笼统的语言表达了人们对社会不平等现象由来已久的强烈愤慨。表达了普通人维护社会正义、惩恶扬善的愿望。在句式上,几乎都是口语,既贴近普通人的语言,又自然流畅,气势十足,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所以流传了千年。关汉卿从“东海孝”的传说中得到了灵感,从而诞生了它。他用浪漫主义的方法概括了丰富的现实社会内容,大胆而巧妙地构思了三个誓言。这三个誓言由小到大,由弱到强,一步步提升,营造出浓厚的悲剧氛围。
窦娥是无辜的,深受冤枉。她不愿屈服于现实的压迫。她坚信自己的死会“惊天动地”,会在地球上以奇迹般的方式展现出来。第一桩,“鲜血徒然飞舞”,就这样,窦娥向世人展示了她的清白。在歌词中,窦娥提到了两个典故:洪雁·毕华和王迪·胡安。说明她死得和长虹一样冤枉,和王迪一样惨。第二堆,《六月雪》,如果说第一堆是通过自己的奇迹来表现她的不公,那么第二堆就是通过非常规的自然现象来证明社会不公和人为制造的黑暗。“邹炎六月飞霜”的冤狱故事,表现了窦娥在人间冤狱的遭遇。第三桩,干旱三年。引用《东海孝经》的故事,矛头更直接对准昏昏沉沉的政府。“这都是因为官员无意修法,让百姓无言以对。”窦娥希望通过第三次宣誓,直接惩罚残酷昏昏沉沉的政府,也希望有一天自己的冤屈能像“东海贤妻”一样得到平反。三个誓言,从时间延续来看,一个比一个长;就空间而言,一堆比一堆大。三次宣誓的过程也是窦娥反抗精神依次上升的过程,也是她抗争的过程更加清晰。行刑开始前,第二次宣誓出现了苗头,这进一步表明窦娥的不平之感是惊天动地的,社会的黑暗已经激起了天怒。三个誓言的实现是窦娥反抗的最终结果,也是悲剧高潮的结束。窦娥死了,但她留下了一个勤劳、善良、坚强不屈、充满反抗精神的感人形象。也为世人留下了一首以死对抗黑暗社会的悲歌。在封建社会,人们不仅在人身权利和政治经济上受到压迫,在思想上也受到毒害。按照当时的观念,天地鬼神明察人间是非,主持人间正义。封建官员往往出于无知,把自己比作天。窦娥起初也受到神权政治的影响,认为“青田大师”可以主持正义,惩恶扬善。在残酷的现实面前,她醒悟了,看清了“衙门自古向南开,无可厚非”的社会真相。在《滚绣球》这首歌里,她猛烈地控诉天地之神灵混淆是非,导致恶人横行,为善不义。窦娥对神权政治的大胆谴责,实质上是对封建统治的强烈指责和根本否定。她的激愤之词,如熔岩决堤,山洪决堤,反映了女主人公的觉醒意识和反抗精神,也反映了当时广大人民群众的反抗精神。
窦娥死前的三个誓言是作家世界观矛盾的反映。一方面,关汉卿关心人的感受,洞察现实。他通过窦娥对天地的控诉和三愿的实现,表现了对封建官吏的痛恨和对被压迫人民的同情,反映了人民对封建统治的痛恨和要求改变现实的时代精神。另一方面,作者毕竟是封建时代的剧作家。虽然他关心人民的疾苦,但他不能意识到人民自己的力量。他虽然痛恨封建统治,但又找不到改变现实的办法,最后还是动了天理来摆平问题,这也反映了作家的阶级局限性和历史局限性。当然,上帝被窦娥感动了,这也表明窦娥是被深深地冤枉和憎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