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文人之一:临危不惧的刘琨
刘琨临危不惧。
中国有一句家喻户晓的成语,叫做“闻鸡起舞”。相传西晋末年范阳人祖逖,年轻时有远大抱负,与刘琨同为泗州主簿。和刘琨在同一个宿舍睡觉的时候,半夜听到一声鸡叫。他踢了刘琨一脚,说:“这不是不祥之兆。”于是我起身舞剑。
因为这个成语,祖逖成了众所周知的仁人志士,而被踢出局的刘琨却常常被人们忽视。其实这也是一个很棒的数字。
刘琨(270 ~ 365438+2008年6月22日),中山围场(今河北省无极县)人。西晋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音乐家。
刘琨是西汉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像刘备的祖上,但家境比刘备富裕,不用卖草鞋)。祖父刘迈,前曹魏大臣,参军,骑为常侍。父亲刘帆,光禄博士的官员。他是一个官员家庭的儿子。
刘琨擅长作诗、作诗的时间很长。他是当时著名的文学圈“金谷二十四友”中的一员,但这个文学团体的名声并不好。当时人们给它的评价是依附于权势人物。
西晋元康五年(295),26岁的刘琨成为校尉。后被高密王司马台转属,迁为国子监博士左郎、尚书郎。
有意思的是,在后来的八王之乱(发生在中国西晋,是中国历史上最严重的一次王室内乱之一,时间长,牵涉面广,死伤惨重)中,也有不少人倒下了,包括《金谷二十四友》中的一些人,像潘岳、石崇,但刘琨却安然无恙,一路高升。?
永康元年(300年),赵王司马伦上台,刘昆为司库,他被任命为中郎将。永宁元年(301),司马伦称帝,刘昆为皇太子,辅佐司马迁。齐王司马棠、成都王司马颖、河间王司马昱等王联合讨伐司马伦。刘琨被司马伦任命为冠军将军兼假节,率领三万大军与孙辉一起抵抗司马颖。结果败在黄桥。
经过司马通的辅政,刘琨因为家世显赫,被任命为尚书左丞、司徒左长史。302年(泰安元年),司马懿战败。范阳王司马懿守许昌,举荐刘琨为司马。
永兴元年(304),晋惠帝被张放逼迁长安。第二年,刘俏攻打司马懿,刘琨未能救出,父母双双被俘。桂元年(306年),刘琨从幽州刺史王军处得骑兵八百,大败东平毛,大败刘俏,救出父母,斩首司马颖将军,收荥阳都督吕朗。同年,司马越从洛阳救回晋惠帝,刘琨被封为广武侯,邑有两千户。
桂元年(306)九月,司马越为扩大势力,任命刘琨为并州刺史、贾将军、匈奴统帅。36岁的刘琨从洛阳光墨门出发,来到北方冰寒刺骨的并州大地,开始了长达十三年的惨淡经营。他招募了一千多名士卒,边战斗边前进。
永嘉元年(307年)春,刘琨到达晋阳(今山西太原)。当时在晋阳,史书上说:“庙被烧毁,僵尸满地,有生还者。饥饿没有恢复人的颜色,荆棘变成了森林,狼占满了道路。”晋阳城(被烧毁的夫差庙里满是尸体,幸存者因疾病和饥饿而脸色苍白,城内布满荆棘,狼群四处逃窜)。刘琨领着人去除荆棘,埋骨头,盖房子,修市场监狱。
当时各路盗贼轮番出击,经常把城门作为战场。人们犁地时拿着盾牌,犁地时拿着弓箭。刘琨还招募大量士子充实幕府,并亲自安慰回国投敌的民众,从而赢得民众的支持和爱戴。他还分匈奴各部,拆散他们的联盟,一万多个帮派都来找他。渐渐的,去找刘琨的人越来越多,他年迈的父母也历尽艰辛从万里来到并州去找儿子。到任几年之内,安抚流民,开垦土地,招募士卒,修复城防,使并州重拾北方重镇的雄姿。
也就是在这个时候,刘琨人生的辉煌阶段开始了。他在这里创造了奇迹,但也是在这里,他最终毁了自己的一生。这是刘琨人生史上最辉煌的一笔。在各种势力的夹缝中,他给北方的金朝留下了根据地,让百姓有了安身之所。远远望去,黄河以北,只有他一个人在孤军奋战。史书上说:刘琨担任并州刺史不到一年,这里的村庄之间又能听到鸡犬之声。在那句“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新时代,对于“宁做太平狗,不做闹事人”的普通人来说,还有什么更值得向往的吗?
建兴元年(313),晋献帝陈继位,任命大将军刘琨为都统、州军,并增设常侍、节假日。建兴三年(365,438+05),刘琨被晋武帝立为大将军、都统、隐居军部。刘琨从司空辞职,接受了总督的职位。不久,代王拓跋路易被其子拓跋刘秀所杀,拓跋普根平定叛乱病死,刘琨在拓跋部被扣为人质的儿子刘尊率三万余人投奔刘琨。
建兴四年(365,438+06),石勒苏益格出兵攻并州,刘琨不听劝阻,全军覆没。中途战败,失去并州,投奔幽州刺史、辽西鲜卑左、假府军将军段丕,与他结为兄弟。
同年,刘曜攻长安,金帝陈被俘,西晋灭亡。刘琨命令首席历史学家温峤去说服司马睿。司马睿称帝后,加刘琨为侍中、太尉,其余官衔不变,并赐一把名刀。
泰兴元年(318),段段征战鲜卑,在上杯击败段丕豪,俘虏了刘琨的儿子刘群。被段的最后一杯得到了好评,于是给刘琨写了一封密函,邀请他攻打段丕甲,没想到密函被段丕甲截获了。段丕豪虽然相信刘琨,但最终还是囚禁了刘琨。
刘琨是有名声的。在他被拘留期间,许多人都为他叹息和担忧。毕律松和刘琨的部下将领代表郡守,企图反叛段誉营救刘琨,但因泄密行动失败。东晋权臣王敦派人告诉段丕要杀刘琨。同年五月初八,段丕祯自称圣旨杀了刘琨,四个子侄同时被杀。刘琨当时四十八岁。
刘琨守住了四周敌人的阵地,与蛮族和军阀周旋。没有后方的援助和友军的支援,他全靠自己奋斗,直到最后被杀。不管以前的刘琨是什么样的人,我们都应该说他是一个无所畏惧的保卫国家的战士。
泰兴三年(320),刘琨的官员陈箓、崔月等上朝为刘琨求情,太子文俏也附议。金元帝遂追授刘琨为侍中和太尉。
刘琨其实是一个有争议的人物。相比较而言,文学界对他的评价高于史学界。历史书告诉他一个不同的故事。《晋书》中说:“坤少志,纵横捭阖,善于交友,笼络自己,颇言过其实。”他还说:“越越过石头,越勇敢,越危难,越忠诚,越休息,越建功,越崎岖,越慷慨。看你欺负段家,可怜!”朱曰:“刘昆若骄奢淫逸,必遭父母妻宰。”陆游在诗中写道:“半夜醉归,西山月照柴飞。刘琨死后,再无奇人,孤鸡满眼泪!”
其实人是复杂多面的,关键还是看大节。渡江北上后,刘琨是一个无所畏惧的勇士,是一个孤军奋战的英雄。在如此艰难的情况下,在强敌的包围下,他没有选择逃避,没有选择放弃,顽强的坚持,直到被杀。由于他未能实现的野心,金朝失去了坚守北方的最顽强、实际上也是唯一的抵抗力量,北方大部分地区逐渐被胡人控制。随后,中国历史进入了一个长达100多年的“五朵野花”时代。
《晋书·刘琨传》说:“当初刘琨去晋阳,考虑到国家危亡,颜面尽失,也深知夷人难以以义服人。他希望凭着自己真诚的心,万一运气好。每次和部下见面,他都慷慨解囊,伤心到了穷途末路,要带领部下进入敌后,同归于尽。”刘琨是抱着为国捐躯的精神去晋阳的。我们还能说些什么呢?
被段祺瑞囚禁后,刘琨知道自己必死无疑,但还是一如既往的镇定自若。他给自己的专车司机(刘琨的官名)写了一首五言诗:“他手里有个挂壁,是个景山球。但是,他野心太大,曾经是魏宾错。邓生有多感恩?他远道而来寻求帮助。白登星叛逆,洪门依附留侯。重耳与五贤、小白射钩。能龙大师,问党问敌!.....成就未建,夕阳忽西流。时光不在我身边,又似云浮。..................................................................................................................................................................................这首诗包含了深刻的思想内容和寄托,表达了刘琨的壮志难酬的愤懑。他还以遥远的历史往事为例,用陈平在邓白救刘邦,张亮在鸿门宴上救,来激励部下陈箓决心要有所作为。”你什么意思?它变成了柔软的手指。“更有甚者,他义愤填膺地写道,自己本来像一根淬硬的钢铁,现在却成了一根可以缠在手指上的软绵绵的东西,任人摆布。这是他非常不甘心失败的呐喊。然而,陈箓从来没有任何过人的智慧和才华。收到诗后,他只是敷衍地说,诗里表现的是皇帝的野心,不是一般人敢说的。
刘琨擅长文学创作,是当时著名的学者。他早期的诗歌与当时的生活有关,多是对宴饮、娱乐、安逸生活的描写,思想意义不大,价值不高,带有当时诗坛流行诗风的印记。后期由于个人经历的变化,诗风发生了变化。诗歌多描写当时的边塞生活,充满了对战争中难民的同情和奋勇杀敌的决心,诗风瑰丽,激昂悲壮。
《隋书经籍志》有《刘坤记》9卷,《别集》12卷。明代张焱编著的《刘忠善集》收录于《汉魏六朝志》130集。
刘琨传世的诗歌有《扶风阁》、《胡姬年十五》、《答陈箓诗》、《重现陈箓》等。
《扶风阁》是他的代表作。这首诗苍劲悲凉,是西晋不可多得的佳作。这首诗描写了作者在前往并州做国务卿途中的所见所感,表现了他受到伤害时感到迷茫的爱国情怀,揭示了作者对国家大事的不满和深深的忧患意识。”马下了,鞍上高岳头。风起烈悲,溪水流。挥手致谢,却说不出话来。浮云为我结,归鸟为我旋。回家远,知生死?”离家的难过,旅途的漫长,任务的艰难,都聚集在我的心里,原因依旧是混乱,挥之不去。“书生之道是轻蔑,大师本来就可怜。就在昨天,李倩把它送到了匈奴朝廷。忠信反信,汉武无知。我想写这首歌,悲伤而悠长。”这些词表现了诗人自慰、自励、焦虑的心理状态。他知道自己有沉甸甸的责任要肩负,但也知道朝廷多灾多难,乱象丛生,前途未卜,不得不为前途担忧。全诗生动,动情,意味深长。
刘琨也是音乐人。他深谙音律,先后创作了五首《胡笳》(包括《登龙》、《秦望》、《朱茵风》、《伤心松露》、《伤心月亮》五首),描写北方战乱景象,抒发思乡之情和爱国情怀。因为他在那里住了很长时间,所以他熟悉北方音乐的曲调。他将北方游牧民族的音调加入到传统的秦乐中,为中国的民族音乐注入了新鲜的内容。
据史书记载,有一段时间,赵的匈奴围攻晋阳,刘坤兵很少。面对围城,他半夜进城清哨打胡佳(另一种说法是指挥一群士兵一起打胡佳)。匈奴听到这首熟悉的曲子,想家了,哭了。当领兵的将军看到他的士兵无意再战时,他就撤退了。
因为喜欢音乐,刘琨曾经用人不当,给他带来了很大的麻烦。河南人徐润,因为熟悉性情,很受刘琨器重。刘琨很喜欢他,封他为晋阳令。依靠刘琨的傲慢,徐润干涉了刘琨的政治。魏奋将军凌建议刘琨除掉,但诬陷他谋杀。令狐泥陵的儿子胡绳,投奔了刘聪的手下。在刘琨领兵出征的同时,刘聪派儿子刘勰和令狐泥潜入晋阳,太原太守高桥放弃城池,向刘聪投降,从而害死了刘琨的父母。
刘琨在当时是个风光无限的人,很多人都想和他比。据说当时著名的赋家桓温认为自己英俊豪迈,是刘琨那样的人物,却得不到大家的认可,所以很不开心。桓温北伐归来,带回一个老婢女。这个老处女曾经是刘琨家的丫环。老处女一见到桓温,就流着泪说:“你很像刘(刘琨)。”桓听了大喜,连忙整冠,问哪里像?老处女回答:“脸型很像,我讨厌瘦;眼睛很像,恨小;一定很像,讨厌红色;外形很像,恨矮;声音很像,我讨厌女人。”(意思:脸型很像,只是窄了一点;眼睛差不多,但是有点小;胡子很像,但是有点红;身材差不多,但是有点矮;你说话的时候,听起来更女性化一点。)桓温解开帽子腰带,松开腰带,闷闷不乐地睡了,闷闷不乐了好几天。刘琨家的这个老处女真会说话。这是褒义还是贬义?
文天祥有一首诗名叫《刘琨》,诗中写道:“中原分崩离析,柳月氏雄壮。连踪幽,也只有抱着金的房间。华福利用了上帝的意志,一匹马生下了一个幽灵。公死不朽,天下分南北。”想想文天祥的经历,很容易感觉到他对刘琨的赞美是发自内心的。
庄载柳月氏,庄载文天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