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历史核心素养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特征是激发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1.不断学习,提高个人专业素质。

形而上的说事方式总是众说纷纭,但其中一条就是强调学生要掌握基础知识,联系过去和现在,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考,关注现实,从而达到提高个人人文素质的目的。因此,教学改革对我们每个历史教师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让学生具备这种能力,需要深入挖掘历史知识库,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水平。老师的能力来自于平时的积累,所以读书应该成为我们的生活方式。新媒体方式也拓展了我们的阅读渠道。很多微信微信官方账号都有精彩的书籍介绍或者教学方法,历史知识等文章,一些大学的听书app,公开课视频都是我们拓展知识面的好方法。以后学习的时候也要注意在自己的教材里记录,坚持学习。

2.实践与思考相结合,实践产生理论,理论指导实践。

仅仅是学习,上好课,提出有趣的问题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是不够的,所以思考同时也是一种习惯。在这方面,北京四中的张翰林老师给了我有益的启示。他提醒我们,要多角度思考一件事情的过程和意义,这其实是一种历史代入。如果你把自己带入历史情境,你会发现历史的丰富性,比如把自己想象在那个人的位置上。在这个决定中,哪些因素被认为是最重要的?通过这些思考,我们进一步问:当我们试图解释或理解人们过去的行为时,我们应该考虑什么?这些有深度的问题可能与考题无关,但生动有趣,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和思考,进而加深对具体事件的理解。

同时,我很惊讶张灿先生问了这么多问题,这证明了实践与思考相结合的重要性。

3、以认真的态度,提高课堂人性化。

第一位演讲者是陕西师范大学的老校长赵世超教授。他的演讲题目是“历史素养与中学历史教师的学科素养——来自中国传统文化”。讲座以先秦时期的文化变迁为背景,在侃侃500多人面前用论文提纲进行讨论。内容深刻,时间准确,脉络清晰。从传统文化的角度,分析了历史教师应具备的理性、与时俱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我们在大学里接触过很多赵教授的讲座,但我们无法用自己的语言,用如此流畅连贯的线索,深入浅出地讲出来。所以我觉得应该加上赵教授分析的历史教师的能力,也就是对专业知识的熟练程度。一个老师停止了学习,或者说没有主动去整理必要的知识,只是沉迷于哗众取宠和野史,表面上看起来光彩照人,实际上却迷失了历史。

4、结合个人能力,发掘个人特长。

历史老师各不相同。有的老师在历史教学研究上独树一帜,有的老师通过研究高考成为相关领域的专家,有的老师学识渊博,有的老师妙趣横生...在实际工作中,也要注重自己的特长,对新技术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有自己的研究。

历史教师专业成长的关键在于理解。教研室和学校给了我们这么好的成长机会。我们每天都要面对海量的复杂信息,身边也有各种各样的专业人士...这些都是我们不断成长的沃土。所以,结合别人的长处,考虑个人的能力,多读书,多思考,多写作,多实践,才能促进个人的终身发展。

二,学科素养与课堂教学

学科素养的实施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课堂教学,因此我们的课堂教学质量与学生的学科素养密切相关。

1,把握“五度”,提高课堂的人文性

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老师一定要研究高考题,结合高考命题的思路,在讲课时尽量提出有意义的探究题,锻炼学生的能力。此外,教师应该在教学中大胆渗透古今中外的知识。杜告诉我历史教学的“七度”(广度、深度、高度、精度、厚度、有效性和规模),这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通过他的讲述,我相信历史教学是有大局和细节的。比如在讲德国统一的时候,一定要联系勇克贵族的知识,这有助于学生了解德国统一的过程和不足。同时,知识是联系在一起的。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建立时间分期意识,可以通过一些高考题(如联系美国独立战争、英国改革和法国大革命)过渡到其他国家同时建立资本主义制度的异同,然后分析其对各自国家的影响。如果时间足够,老师们可以联系今天德国对历史教训的学习和建立议会制,然后分析:制度的改革要与时俱进,联系实际。同时,全民参政也不一定是好事,包括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的动乱。这些都是可以联系起来的,学生长期这样比较和联系,肯定会形成习惯。历史课堂的人文性也可以由此得到彰显。

2.调动学生自主学习,认真备课。

如果这样做,上课时间就非常宝贵,所以老师一定要在课前认真备课,规划好时间,调动学生课前思考,节约时间,提高效率。而学生在课前的学习和探究,又会反过来提高学生的学术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