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那么多钱,为什么现在都没了?这些钱都去哪里了?

白银是一种重要的贵金属,在我国历史上曾是国家的主要财富储备。很多欧洲学者认为,中国在历史上通过海外贸易获得了巨额白银,那么这些钱现在去了哪里?事实上,除了宝藏流失和战乱,中国历史上还有两次大规模的白银外流,一次是元朝,另一次是清末。

春秋战国至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采矿技术水平有限,我国地方银矿产量并不高。在这一历史时期,白银主要作为稀有贵金属,被王公贵族制成奢侈品收藏使用。它没有作为交易的货币流通给人们。

唐宋时期,中国的白银冶炼技术有所提高,中国的白银产量在宋代达到顶峰。据宋史记载,金灭北宋时,掠银项圈800万,约4亿两。此外,北宋向辽、西夏共缴纳白银1328万两,南宋向金共缴纳白银1485万两。这些数字可能略显夸张,但却能证明当时白银的大量库存。结合史料记载的唐宋时期银矿向政府缴纳的银税(银税)和银税税率,宋代白银存量达到几亿两千万应该是客观事实。

但元朝建立后,发生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白银外流。因为元朝是世界级的帝国,蒙古统治者与全世界都有贸易往来。他们把财富白银掠夺到北方,作为国际贸易的支付工具,大量流向国外。据一些学者统计,整个蒙古统治时期(1206-1368)的白银外流规模可能达到2-3亿两,直接导致了明初白银的匮乏。

明朝中后期,世界白银流向发生变化。一方面,日本和南美当时发现并开采了大量优质银矿产资源;另一方面,在隆庆统治时期,明朝的“开关”解除了海禁。中国的瓷器、丝绸、茶叶受到全世界的喜爱,源源不断地销往海外,大量的白银流入中国。

而海外产品对中国人的吸引力并不大,导致白银只能进不能出。英国学者形象地说,“中国皇帝可以用秘鲁运来的银条建造宫殿。”学者认为,明清两代通过海外贸易积累了约5亿两白银。加上国内生产,到清末,中国国内白银存量约为7亿两。

那么到目前为止,这些钱都去了哪里?主要原因是列强的经济侵略战争。帝国主义侵略中国,除了炮火,还包括鸦片和贸易战。英国通过两次鸦片战争向清朝倾销大量鸦片,中国对外贸易由顺差转为逆差。严重时,每年有数千万白银流向国外,这是清末白银外流的主要原因。

第三,近代以来,中国遭受了西方列强的帝国主义侵略,被迫签订了700多个不平等条约。在这些条约中,除了割地,还要赔偿,赔偿的货币以白银计算。比如甲午战争后,《马关条约》要求中国赔偿日本白银2亿两,加上赎回辽的3000万两,共计2.3亿两。辛丑条约的赔款,包括本金和利息,高达6543.8亿两白银...可见列强通过战争在中国掠夺了大量白银。

第四是清政府自身军费开支惊人,购买军火也消耗大量白银。晚清政府,除了应付与列强的战争,国内也有一场大火。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后,清政府需要几千万两白银。清末,战乱不断,清政府财政几近崩溃,国库几乎被掏空。清朝鼎盛时期,每年有数千万两白银库存,而到了后期国库最穷的时候,库存的白银只有几万两。

白银消失的另一个原因是,白银仍具有贵金属价值,社会仍有将白银制成日用品、首饰或窖藏的趋势。和故宫博物院一样,现在还有大量清廷的银器。除了政府的国库,民间也可能会私收一些白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