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伍子胥的功过,伍子胥,谁难评价?

武涉被判直接劝谏罪。楚平王怕两个儿子报复,骗他说:“你能把两个儿子叫来,就放了你。”接到父亲的信,伍子胥说:“楚王叫我们去,不是让父亲活下去,而是把草连根拔起,以免后患。不如逃命吧,等明天。”但是吴尚说,“父亲的生命不可侵犯。我会尽我的责任,你会报仇。”于是吴尚死了,伍子胥逃到了国外。之后我四处流浪,甚至街头乞讨。最后在吴人的帮助下,一举打败了楚国。把荒淫无情的楚平王从坟墓里挖出来,鞭尸三百,终于摆脱了大仇。司马迁对伍子胥的评价是:“弃小义为奇耻大辱,其名将被后人铭记。”人们称赞他灵活多变,不受道德约束。但是,这种针对他国军人的个人恩怨无疑是一种正义之举,与秦桧等人投敌卖国应该没有本质区别。而且无论如何,鞭尸的做法太残忍了。对于吴国来说,伍子胥的到来当然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伍子胥在领兵平定楚国后的不得人心的行为,也让吴军处于人人喊打的境地,连秦国都受不了,最后发兵赶走了吴人。我们应该钦佩吴不屈的报复还是谴责他引狼入室的愚蠢行为?

后来,吴和越南发生了争执。先是越王勾践在姑苏大败吴军,伤吴王手指,致疮死。阖闾临死前对太子夫差说:“不要忘记勾践杀父之仇。”客观的说,当时吴国稍微强一点。能打赢战国七雄楚,差点灭了,何况岳。于是三年后,两国再战,国家战败。夫差本来可以灭掉越国,以避免后患,但太宰艾博接受了越国的厚礼,为越国说好话。夫差心软,准备接受越国的求和请求。伍子胥谏曰:“越王乃忍辱负重之人。如果他现在不放出来,将来一定会后悔的。”福查不听。

五年后,齐景公去世,大臣们争权夺利,新国王非常不成熟。吴王夫差想北伐。伍子胥也规劝道:“越王勾践一定是想有所作为。这个人不死,后患无穷。越国是吴国的心腹大患。弃岳伐齐岂不可笑?”但是吴王不听。好在吴军打赢了对齐国的战争,但是伍子胥在吴王和夫差眼中的地位降低了。

四年后,吴王夫差要发兵北伐。越王勾践也派兵助阵,用一大笔钱贿赂贪婪无用的吴太宰伯伯,为岳说好话。茯茶被抓了。此时,已经被吴王疏远的伍子胥,再次搬出了他的“心腹大患”论。夫差很恼火,但考虑到他是前王老臣,对吴国立下了汗马功劳,就派他去齐国。伍子胥知道吴必死,但他最不该做的是把自己的儿子托付给齐人鲍牧。这是不成立的,所以自动为反派制造了叛国的借口。于是伯伯趁机大谤,吴王夫差给伍子胥一剑自杀。伍子胥临死前也给主人留下遗言:“选兀颜姓县武东门(同吊)观看叶舞入侵。”(史记&;#8226;伍子胥传)

在这件事情上,伍子胥的做法也是非常错误的。如果他真的感激吴王阖闾的恩情,就应该一心一意辅佐儿子,与夫差同生共死。历史上多少正义之士就是这样成就功名的。但伍子胥不是。他把儿子送到齐国。这样,吴王夫差只能杀了他――一个皇帝最不能容忍的就是背叛他。后来伍子胥死后,不得不把自己的坟墓建在梓(地名,越军攻打吴的地方),把眼睛挂在吴都城的东门上看吴的败退,太过分了。此时,他已经完全忘记了吴对他的感激之情,而他看起来就像一个被抛弃的怨妇。比干割心,却不曾诅咒商朝的覆灭;岳飞屈身于风雨亭,但报国之心不减。小人艾博告诉吴王,伍子胥是“专家”,这是真的。伍子胥把自己看得太重了,没有意识到自己只是一个臣子,而臣子的第一要义就是岳飞所说的“精忠报国”。伍子胥直言进谏显示了他的忠诚,但最后因为他的受害而转为怨恨,却显示了他的不忠。我们是应该同情他的忠诚,承受还是怨恨他的受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