瑶族民歌的历史渊源
瑶族民歌贯穿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家中有成年男子的瑶族人,要在春节前为自己的“杜荣”选择一个日子,想娶亲戚的也要尽量在春节前举行。但是,无论是打仗,结婚,还是走亲访友,瑶族人都是用歌说话的,所以可以说,没有歌,什么都不会发生。因此,瑶族是一个善于歌唱的民族,他们在歌曲中独树一帜,表达了深刻的思想。
清代诗人屈大均曾写过一首诗,“瑶俗最重歌,男女混,百歌齐唱”。瑶族民歌内容广泛,上至天文地理,下至琐事;远至盘古开天,近至眉心;从改朝换代的历史变迁到农耕婚丧喜庆,都是随随便便就出来,成为文章。瑶族民歌产生于何时,我们无从得知,但它与中国文化的传入密切相关。瑶族故事民歌《三妹》中有这样的叙述:“孔子著书论颜回,三妹名扬天下”。从瑶歌的内容中,仍然可以找到孔子的儒家思想。瑶歌一般都是七言律诗,不讲究押韵,但很注重对比法和排比法。瑶族民歌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这在民歌的曲调中得到了体现。瑶族民歌的曲调温柔委婉,没有那种高亢的华丽,却如一股清泉般柔和悠远。但是不同地区的曲调差异很大。居住在文山8县的瑶族与居住在曲靖师宗、红河金平的瑶族曲调基本相同,但仍有差异。而广西红河、田林、凌云的入海口差别较大,唱调完全不同,可能与瑶族长期频繁迁徙有关。
按照瑶族人常见的分类,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秋莲”民歌。一个汉字在瑶语中有三种读音,一种是方言读音,一种是山歌读音,一种是诵经读音。《秋莲》民歌是和民歌一起唱的,属于比较常用的一类。初学者也必须先学会《秋莲》的唱法。第二类是“白话”民歌,即用方言演唱。如果把瑶族民歌分为上、中、下三个境界,会唱“白话”民歌的歌手就达到了中级境界。因为连小孩子都能听得懂“白话”民歌,这种唱法很幽默,但意境很深刻,不是每个人都能听得懂,也不是每个歌手都能唱。从内容和功能上可以分为礼仪、教育、叙事、祭祀、爱情、猜谜、节日、人文等,内容非常广泛。瑶族民歌如果从汉字字面上理解,是不行的,意义更是无关紧要。近年来,由于瑶族传统文化与外界的交流日益增多,一些精通汉语言文学的歌手一直在尝试将瑶族民歌与汉字所表达的意思统一起来,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这是一件可喜的事情,是时代文明进步的体现,是顺应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