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亭子的起源与演变
在中国,亭的历史非常悠久,最早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亭一词出现的时间相对较晚,目前发现的关于亭一词的最早记载是先秦时期的古陶文和古秦文)。汉代以前的亭按其功能可分为四类:城市亭,如街亭、市亭、都亭、旗亭等。政务院的亭子(汉高祖刘邦,曾做过泗水亭的亭子主任);边境报警亭;邮亭(或邮亭,秦汉时期位于交通要道上的“亭”)。
随着时间的推移,亭子的功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亭功能的变化大致以魏晋南北朝为界。古代最早的亭子不是装饰性建筑,如周朝的亭子,而是位于边塞的小堡垒,有亭子的历史。到了秦汉时期,亭子的建筑已经扩展到全国各地,被当地的基层组织用来维持公共秩序。魏晋南北朝时期,亭台楼阁作为风景建筑开始出现在园林中。隋唐时期,在园林中建造亭台楼阁是非常普遍的。如杨光在洛阳修建的西苑,就有风亭、月景等景观建筑。到了唐代,宫殿中出现了大量的亭台楼阁,如长安城的太爷阁。宋代有记载的亭台楼阁较多,建筑极为精美。明清时期,古代亭台楼阁的发展进入鼎盛时期,亭台的形制、选址、周边环境的设计都十分讲究。
《园治》对亭子的定义是:“亭止,民止而聚。”在建筑法的原文中,亭子被定义为“休息和注意的地方”。由于亭子小巧玲珑,通透开阔,视野良好,具有休憩、赏景、点睛的功能,长期以来受到园林建设者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