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贷款的历史演变
早期银行业的出现与国际贸易的发展密切相关。中世纪欧洲地中海国家,尤其是威尼斯、热那亚等意大利城市,是著名的国际贸易中心,商人云集,市场繁荣。但由于当时社会的封建政权,货币制度混乱,各国商人所携带的钱币形状、成色、重量都不一样。为了满足贸易发展的需要,货币兑换是必要的。于是,单纯从事货币兑换行业并从中收取手续费的职业货币商开始出现并发展起来。随着长途交易和国际贸易的不断发展,各国商人为了避免长途携带带来的麻烦和风险,开始将货币存放在专业的货币商那里,委托他们进行兑换和支付。这时,专业的货币交易商已经体现了银行最初的职能:货币兑换和货币转移。
随着接受的存款越来越多,商人发现多个储户不会同时提取存款,于是开始将汇兑业务中暂时闲置的资金借给社会上的资金需求者。起初,商家借出的钱仅限于自有资金。随着代理支付系统的出现,借款人将借来的钱存放在贷款人处,并通知贷款人代为支付。可见,从本质上讲,贷款并不局限于真实的货币,而是有一部分变成了账面信用,这表明现代银行的本质特征已经出现。
现代商业银行的原始形态是资本主义商业银行,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物。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生产技术的进步和社会分工的扩大,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开始萌芽。一些手工业者,加上城市里的富商和银行家,形成了一个新的阶层——资产阶级。由于封建银行贷款的性质,平均年利率为20% ~ 30%,严重阻碍了社会闲散资本向产业资本的转化。此外,早期银行的贷款对象主要是政府等特权阶层,而不是工商业,新兴的资产阶级工商业得不到足够的信贷支持,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和发展的一个重要前提是拥有组织资本主义生产所必需的大量货币资本。因此,新兴资产阶级迫切需要建立和发展资本主义银行。
资本主义商业银行的出现,基本上通过两种方式:
第一,旧的高利贷银行逐渐适应新的经济条件,演变为资本主义银行。在西欧,由金匠业演变而来的旧式银行主要是通过这种方式慢慢转变为资本主义银行的。
另一种方式是新兴资产阶级按照资本主义原则组织起来的股份制银行,这是主要方式。这种建立资本主义银行的历史过程在率先建立资本主义制度的英国尤为明显。1694年,在政府的帮助下,英国成立了第一家资本主义股份制商业银行——英格兰银行。它的出现宣告了高利贷银行在社会信用领域垄断地位的结束,标志着现代资本主义银行体系的形成和商业银行的出现。从这个意义上说,英格兰银行是现代商业银行的鼻祖。继英格兰银行之后,欧洲各资本主义国家相继成立了商业银行。从此,现代商业银行制度在全世界推广开来。
与西方银行相比,中国的银行产生较晚。中国关于货币业的记载是南北朝时期的寺庙典当业。唐代出现了类似汇票的“飞钱”,这是中国最早的汇兑业务。在宋真宗北部,由四川富商发行的饺子成为了中国早期的纸币。明清以后,典当行是中国主要的信用机构。明末,一些经营货币兑换业的大钱庄发展成为银庄。早期,银庄除了换钱,还从事借贷。到了清代,逐渐开办了存款汇款业务,但最终在清政府的限制和外资银行的压迫下衰落了。中国近代银行业是在19世纪中叶外国资本主义银行入侵后才兴起的。第一家来华的外资银行是英国东方银行,随后各资本主义国家纷纷在中国设立银行。虽然在华外资银行给我国国民经济带来了巨大的损害,但客观上刺激了我国银行业的发展。为了摆脱外资银行的统治,清政府于1897年在上海成立了中国商业银行,这标志着中国现代银行的出现。此后,浙江兴业、交通银行相继涌现。
今天,商业银行的发展远没有“商业银行”的称号,因为基于商业行为的自偿性贷款。今天的商业银行已经被赋予了更广更深的内涵。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银行业竞争的加剧,商业银行的业务范围不断扩大,逐渐成为多功能、综合性的“金融百货商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