蚕业发展史

蚕种制备是蚕业生产的重要环节。早在秦汉时期,人们就知道适当的高温和饱腹有利于蚕的生长发育,可以缩短蚕龄。所以历代都很注重控制养蚕环境中湿度和温度的调节。据《齐书·姚敏》记载,当时人们在蚕房周围放了一堆火来调节蚕房的温度。元代《儒林外史·必用》指出:幼蚕出生时,蚕房要暖和些,因为当时还冷;而且睡了之后会凉快一点,因为那时候已经很热了。古代蚕农经过长期的养蚕实践,积累了丰富的蚕病防治经验。2000多年前,我国古人就知道用清水浴洗蛋面,后来进一步发展到用朱砂液、盐水、石灰水等具有消毒作用的药物溶解消毒蛋面。这对预防蚕病非常重要。

1400多年前,我国古人就已经重视蚕种的选择。《齐·姚敏疏》提出要选择蚕茧的质量、结茧的时间和部位、蛾出茧的时间、蛾的健康状况和卵的健康状况等。选择种茧、种蛾和种卵。到了清代,人们更加重视蚕的选择。他们知道只有“蚕无病,种无病”。通过严格的选种,淘汰了大量体弱多病的蚕种,从而提高了二代蚕的体质,同时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防止微粒子病菌通过胚胎传递给后代。

为了发展丝绸生产,古代除了养蚕,还养夏蚕、秋蚕,甚至一年养很多批蚕。李周有“原蚕”的记载,“原”就是“再”的意思。“原蚕”是一年中饲养的第二只蚕,即夏蚕。据刘崧、季峥编著的《永嘉县志》记载,公元4世纪,永嘉(今浙江温州)一年能养八批蚕。众所周知,蚕不同于一性、两性、多性。在热带地区(如广东省),可以利用多倍体蚕在一年内多次自然孵化来饲养多批蚕,也可以利用二倍体蚕所产的卵,在适当的低温下使其呈绿色,使所产的卵在当年继续排卵。如果继续保持低温,促进绿色生长,一年可以继续孵化饲养多批蚕。这真是一项了不起的发明。

在明代制夏蚕种的生产中,也发现了家蚕的杂种优势。宋在《天工开物》(1637)中说:“今寒族中有人,早雄晚雌配,变出美种,与众不同。”所谓“早雄晚雌”,是指雄蚕与雌蚕杂交,产生“良种”,即优良蚕种。这是世界上关于家蚕杂种优势利用的最早记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