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版画的发展
工业革命在欧洲各国相继进行,其影响体现在各国的绘画中。在法国印象派画家的作品中,描绘了大量的城市风光,包括酒吧、桥梁、咖啡店、歌剧院等工业革命后的产物;现实主义自19世纪中叶在法国出现后,在欧洲各国蓬勃发展。恰逢工业革命兴起,出现了大量工业和城市题材的作品。东欧北欧很多小国也出现了很多现实主义画家。瑞典画家Zon创作了《伊万诺沃的夜之舞》,匈牙利画家米哈伊尔创作了《罢工》等等。
但在工业革命最早的英国,却出现了另一番景象。与工业革命相关的工业和城市题材并没有大量出现在画家的作品中。
在英国,约瑟夫·莱特(1734—1797)是第一个将工业革命精神直接注入艺术的职业画家,也是英国历史上第一个以实验为主要题材的画家。1766年,他展出了第一部关于科学和哲学的著作,一部关于太阳系仪器的哲学家讲座,1768年,他创造了空气泵实验。莱特用古典主义的纪念来表现当时的社会生活和科学进步,给高雅艺术带来了新的题材,莱特也做过工业绘画,比如《锻造车间》,这可能是西方最早表现工业题材的绘画。
之后,菲利普·詹姆斯·德·卢瑟堡(1740-1812)也是一位对工业革命题材感兴趣的画家,他在卡尔布鲁克代尔的夜晚展现了这个工业区壮丽的夜景。
在这两位艺术家之后,工业和城市题材并没有进一步发展,所以很难看到画家描写这类题材。只有在透纳的风景画中,我们才能偶尔看到一两幅与此相关的作品,比如1844制作的《雨》、《蒸汽》、《速度》。其他画家的作品中几乎看不到这样的作品。但是我同事的法国有写实风格,已经遍布欧洲大陆;后来,印象派画家也不遗余力地创作了大量的城市作品。
与工业题材相反,这一时期英国肖像画继续流行,古典历史画的地位逐渐上升,风景画进入其发展的黄金时期。在维多利亚时代,出现了古典复兴的旋风,甚至拉斐尔前派都主张艺术应该回到更早的文艺复兴早期,工艺美术运动主张回到中世纪的手工艺传统。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是中国工业建设如火如荼的时期。这种现代工业文明所产生的原始冲动,让一大批专业版画家深入工业建设现场,用画笔和刀具见证和记录了祖国的繁荣昌盛,让中国版画在传统版画创作和题材选择上有了创新性的突破。
改革开放以来,企业树立了现代企业形象,培育了企业精神,创造了企业文化,增强了企业凝聚力,并将提高员工文化素质列为创建现代企业的重要因素之一,为工业版画的发展提供了氛围和空间,工业版画群体不断涌现。
工业版画是中国现当代版画的一个支流,与新中国的工业建设同步发展。工业版画具有视觉表达效果,其艺术语言和视觉符号都烙有时代气息,展示和记录了新中国的进步和当代工业文明的发展。
随着中国工业版画被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和接受,这些热爱和从事版画创作的人开始聚集,创作团队发展起来,形成了大庆、鸡西、叶仪、塘沽等著名的版画创作群体。在此基础上,工业版画界的创作交流和艺术活动越来越多。中国工业版画作为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和文艺相结合的产物,承载着几代人对国家建设、工业发展和经济繁荣的梦想。
据了解,中国工业版画研究院于1991在武汉成立,旨在推动中国工业版画的创作研究、普及、培训和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