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园口决堤,三省44县受灾。蒋介石始终不敢承认是他下令开河的。
当时南京沦陷,政府迁到武汉。对于整个国家来说,失去另一个重要城市的代价是难以承受的。尽管国民党高层在豫东地区投入巨资,但仍无法阻挡日军的攻势。于是在1938年6月,郑州花园口黄河大堤被炸开,以阻止日本侵略者借着黄河的洪水西侵。80多年来,对于花园口事件的功过,世人众说纷纭。然而,我们在史料中发现了一些相当令人心寒的事实。这件事从头到尾都是在蒋介石的命令下进行的,但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高级官员一直回避事实,拒不承认。
1938年5月,侵华日军第十四师两万余人在豫东北渡过黄河,进入商丘民权前线,炸毁了内黄集陇海铁路,从而阻断了郑州与徐州的联系。
国民党军集结25万兵力,发动了兰峰战役。此战,中日双方军力达到12:1,国军占绝对优势。日军虽少,但机械化程度高,装备精良,火力强,是优势。为了取得胜利,蒋介石亲自飞到郑州指挥作战,还抽调得力干将胡宗南、薛岳到豫东参加战斗。两军交战,各自拿出自己的本事,拼死一战,都付出了惨重的伤亡。国军一度攻占兰凤郡,形势似乎向有利方向转变。
但到了5月23日战争结束,国军关键时刻掉链子的问题又犯了。驻扎在兰峰的国军第88师韩,未经上级许可,率部撤退,致使日军兵不流血地重新进入兰峰。5月28日,第八军军长黄杰上演了同样的戏码,率军撤出商丘。双城失陷,豫东大门大开,开封城毫无遮掩、毫无阻挡地呈现在日寇面前。
日军随即进入宁陵,以十六、十四师进攻祁县,另一个师从豫北直捣黄河北岸。河南的战局急剧恶化。此前国军制定的围剿日军的计划破灭,25万人被2万日军击溃,成为抗战史上的奇耻大辱。蒋介石本人:(兰峰之战)也是战争史上的一大笑柄。
6月6日,侵华日军攻占开封,7月7日,又攻入距郑州一箭之遥的中牟。
至此,国军再也无力抵抗,打开黄河大堤阻挡日军机械化兵团前进,迅速成为国民党高层的一致意见。
其实,早在全面抗日战争爆发之前,以水代兵的主张就不断提出。
根据现有史料,1935年,德国军事顾问法肯豪森向蒋介石建议,黄河是华北最后一道屏障,日军南下时可以打开黄河增加防御。作为一个外国人,Falkenhausen纯粹从军事上提出这个建议,没有任何政治或道德上的顾虑。虽然看似合理,但蒋介石不予理会。
1938年4月,国民党重量级人物陈也曾向蒋介石作过分析,说郑州、武陟县西北的沁水河口南高北低,如果决堤,一定会造成北岸水灾。侵华日军惨无人道,极有可能抢第一河,淹我豫北。与其这样,不如提前做好决堤的准备,让洪水阻挡住北方的日军。自陈提出这一主张后,根据战局的不断变化,国民党高层相继提出了渡江阻敌的主张。蒋介石最后在这里采用了。
在日军入侵开封之前,开河行动就已经开始了。6月1日,驻守郑州的国军20军奉命决堤,连续三次尝试,终于在郑州花园口成功。
此时,河南虽未进入雨季,但黄河水量并不是很大。但一旦决堤,源源不断的河水涌出,立即以压倒性的力量席卷豫东、皖北,造成大面积汪洋泽国。侵华日军淹死并困住了一小部分部队,但最后他们无法渡过泛滥的河流,暂停了对郑州的进攻。
定河后,豫东、皖北、苏北相继遭受大灾,黄泛区数百万人逃离家园。根据政府当局的统计,受洪水影响的县市有44个,包括河南、安徽和苏三省。受淹耕地844259公顷,占三省耕地总面积的24%。89万多人死亡,391,000人逃亡。受灾最严重的河南省扶沟县,房屋损失95%,牲畜损失90%,人口由灾前的31.5万人减少到6.7万人。
如此惨重的损失,无论达到什么样的军事目的,无论让当局和政府多么屈辱,都是不可原谅和不可接受的!
国民党当局根本不敢公开江决的来龙去脉,怕招来国民非议,所以极力掩盖真相,欺骗世人。
在河流决口之初,薛岳命令在决口处的20军新八师用炸药炸毁决口处的王小龙庙、树木和一些房屋,使其看起来像是刚刚经过激烈战斗。据薛岳说,新八师师长蒋在振发来电报,说日军已派大量飞机轰炸我军,造成黄河大堤损毁。
6月11日,政府中央通讯社发布通讯称,日军无视国际公约,悍然炸毁河南省黄河大堤,使中国人民陷入洪水灾难。
6月13日,国民政府军委政治部部长陈诚亲自出面,召开记者招待会,向中外记者重申日军已炸河南黄河。国际国内对此深信不疑,纷纷声讨日军暴行。
国民党第一战区司令长官部也向外界郑重宣布,日寇西犯开封、郑州,血战中牟。由于我军阵地坚固,日寇无法突破,遂炸毁中牟黄河大堤,企图泛滥破坏我军阵地。
国内外记者得知这一人间惨剧,要求在花园口进行现场采访。这次国军慌了,但又不敢拒绝,就赶紧组织新八师弄虚作假。什么假的?
一是日军轰炸前后的详细文字材料(供记者提问),何时轰炸,几架飞机,何种炸弹,必须配中央社的新闻稿;
二是伪造爆炸现场,配以文字材料。
三是组织堵塞缺口。为此,新八师从炸堤的执行者转型为决口的英雄。
这些问题,国军根本答不上来,不是在说他,就是假装听不懂。
尽管国民党当局用许多方法掩盖真相,但还是有许多漏洞。
1938年6月8日,花园口大堤完全决口之前,香港版《申报》的一位消息灵通人士想尽办法从国民党高层得到了内幕消息。同一天的第二版,报道了中国军队(指国民党军队)的前方报告已确认黄河在开封被攻破。接下来,9日和10,越来越多的详细信息被报道,报道了国民党军队在开封和郑州炸堤决堤的消息。
此后的民间故事、国外报道、日本舆论反击,都不同程度地指向真相。蒋介石虽然知道决堤真相是公开的秘密,但他严禁各级公开认同各方说法,仍坚持日军炸毁堤防的说法。
因为国军内讧的当事人一直守口如瓶,外界的传言一直没有找到直接证据,所以都是含糊其辞。再加上抗战正酣,国际国内的注意力很快被激烈的武汉会战吸引,没有人再为此争论。
后来蒋家王朝退守包道,在其官方修改历史中,仍然不承认花园口事件是国军所为。
但国军中仍有一些有良心的人冒着被斩首的危险,记下了当年决堤的事实。比如20军参谋长魏儒林。此人是花园口大堤决口的直接策划者。次年3月1939,大概是出于良心,他在日记里详细记录了事情的经过。
输给包道后,岛内学者专家不断指出当年溃坝的疑点。魏儒林保持沉默,不敢说一句话。1972年,他突然看到国民党中共宣传部副部长董宪光写的一部蒋总统传记,其中出奇地提到当年花园口决堤,并声称是国军所为。
这本书是经过国民党当局批准的,是以官方口径为准的。它对那些年发生的事情并不感到害羞。蒋介石虽然在世,但没有提出任何反对意见,也算是默许了。
魏儒林如释重负,于是在《中原文学》第三期上发表了自己的日记,算是向世人说出了当年的真实情况。
虽然距离花园口事件已经过去了34年,但当事人的这份爆炸性记录还是引起了巨大反响。后来,另一位决定该河的亲历者、原新八师的工作人员熊贤玉也公开了当年写的日记。这两本日记至今仍被视为花园口大堤决口的最有力证据,基本反映了一线全景。魏儒林的原始日记保存在南京的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