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是中国的本土宗教。历史上哪些朝代以道教为国教?
首先,道教从来就不是中国单独的国教。道教正式创立于东汉末年,以五斗米和太平道的出现为标志。经过南北朝时期陆、陶弘景、葛洪等人的努力和改革,道教逐渐成为与佛教并列的国教之一。但唐宋时期,道教发展相当繁荣。尤其是到了唐朝,唐太宗想找一个受人尊敬的祖先作为吹嘘家世的资本,于是授予老子(李二)为道教教主的称号,并封他为皇位上的老先生,正式确立道教为国教并尊崇道教,排在佛教之前。
北宋时期,宋太祖和宋太宗崇信道教,这为宋真宗和宋宗伟的崇道热潮奠定了基础。他们甚至说神仙救了他们的命是因为他们沉迷于道教,暗示他们被赋予了命运,他们才是真正的命运之子。北宋时期,左夫道教兴盛,其中茅山派实力最强,内丹术经过全真派张伯端、陈抟等人的发展而兴盛。
公元12世纪金朝时期,不甘屈服于金朝的汉人在豫鲁建立了新的道教,并以“己苦利人”、“全精”、“全灵”、“三教合一”为特征,逐渐融合了刘德仁创立的“真道”和鲍晓创立的“太易道”,开启了道教发展的新篇章。
明朝皇帝尊重道教。朱元璋尊崇城隍和土地,在全国各地修建了数百座城隍庙和土地庙。明成祖自称是真武大帝的化身,明代宗、明宪宗、明宪宗都任命道士为礼部尚书。之后道教以世俗化、民间化为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