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德的生活是什么样的?
歌德出生在法兰克福的一个富裕家庭。我的祖父是一位实业家,经商致富。我父亲从事法律职业,但一生坎坷。他曾经买过宫廷顾问的职位。母亲是当地市长的女儿。少年时代的歌德受过良好的教育,热爱文学艺术。
65438-0765年,歌德按照父亲的遗愿,前往莱比锡大学学习法律。然而,他对法律不感兴趣,而是学习文学、绘画和自然科学。在宫廷文学和古典文学的影响下,他学会了写诗和戏剧。1768因病休学。
1770年,歌德病愈,前往斯特拉斯堡大学继续深造。斯特拉斯堡位于德法边境,受法国革命思想影响更大。斯特拉斯堡也是“冲锋”运动的发源地。歌德在这里接受了卢梭的影响和斯宾诺莎的哲学,更重要的是认识了“冲锋陷阵”运动的领袖赫尔德和一批青年作家。赫尔德引导他学习荷马和莎士比亚的作品,引导他收集和学习民歌,从而使他摆脱宫廷文学和古典主义的影响。在此期间,歌德写下了《相逢与别离》、《五月之歌》、《野玫瑰》等多首感情真挚、旋律优美的抒情诗,至今仍被视为德国诗歌史上的名作。
1771,歌德获得斯特拉斯堡大学法学博士学位,结束学业。回到家乡后,我成了一名律师。但他专注于文学创作,写出了一批体现“冲锋陷阵”精神的优秀作品,成为他青年时代的高潮。
为了塑造一个具有反叛精神的形象,歌德曾经从历史作品和古代神话中汲取主题。1773年,他完成了一部历史剧《铁血骑士戈茨》。这部作品取材于16世纪德国宗教改革和农民战争时期的史实。
剧中的主人公葛子,当时原本是一名骑士。他反对封建领主,参加农民起义。后来抛弃农民,失败入狱。歌德非常激动地阅读了有关歌德的史料,称他为“最高贵的德国人”。经过六个星期的努力,歌德用歌德的事迹写了一个剧本。在剧中,歌德用生动的戏剧场景再现了宗教改革时期复杂的社会图景。剧中描述的社会是分裂的,充满了暴力压迫和勾心斗角,所以充满了矛盾和动荡。也让人想起十八世纪的德国,激起人们对封建统治的仇恨。
在歌德的作品中,歌德是一个善良、正直、勇敢、坚毅的人,是一个为自由而战的英雄。他反抗封建领主和大主教,支持皇帝,希望建立统一的德国。直到去世,他还在呼唤“天上的空气!”自由!自由!他争取自由反对封建主义的倾向体现了“轰轰烈烈”运动的精神。因此恩格斯称赞该剧本“表达了对一个叛徒的哀悼和敬意”。“戈茨的形象也有一个堕落骑士的局限性。他以个人的力量反抗封建领主,实际上维护了骑士的独立地位。他被迫参加农民起义,试图将其限制在一个温和的范围内。
在艺术上,这部剧有意借鉴莎士比亚,不遵循“三统一”。该剧场景丰富,情节复杂,人物众多,语言生动,但不注重舞台技巧很难演出。剧本发表后,轰动了整个德国,一时间模仿如雨后春笋,形成了写历史剧和“骑士剧”的热潮。歌德因此获得了全国的声誉,成为“冲锋”运动的领袖。
在此期间,歌德还开始写诗剧《普罗米修斯》。这部作品的思想倾向与铁血骑士戈茨一脉相承,但并没有使用民族历史的主题,而是古希腊神话的主题,以便更容易塑造理想化的人物形象。剧本只写了前两幕和第三幕的片段,但普罗米修斯形象的叛逆精神已经相当突出。他按照自己的形象创造了人类,并领导人类反抗宙斯的神权统治。他蔑视上帝的力量,谴责上帝的不公正。这些都表达了德国先进分子的觉醒。
歌德年轻时最重要的作品是小说《少年维特》。这是他根据65438-0772年在威兹拉实习期间的生活经历,结合其他经历写的作品。这部小说不是基于历史和神话,而是基于现实。主人公是一个年轻的德国人维特,他和夏洛特之间的爱情悲剧构成了作品的情节基础。
威特是18世纪德国进步青年的典型形象。他思维敏锐,才华横溢,充满激情,渴望自由。他崇拜自然,热爱淳朴的村民和天真的孩子,向往人的自然表现的解放。然而,他周围的环境是一个腐朽、顽固、庸俗、卑鄙的社会。公使馆的繁文缛节和老板的无理挑剔让他处于无所作为的境地。严格的等级制度和贵族的傲慢无礼让他怒不可遏。他的才华吸引了市民的羡慕,他的美好理想吸引了人们的批评。维克多与周围的现实格格不入,孤独而沮丧。当他看到贤惠善良勤奋的格林时,他仿佛在丑陋的现实中找到了一个美好的人。在威特看来,夏洛蒂是单纯纯朴的人的自然本性的化身,所以她把自己所有的热情和无限的崇拜都发了出来。然而,夏洛特却无法跳出平庸生活的圈子。她宁愿遵守礼仪,牺牲自己的爱情。这让维克多陷入了绝望的境地。维克多的性格太软弱了。他讨厌周围毫无生气的现实,但他只是停留在孤独的悲伤和悲愤中,或者想到用刀刺伤自己的心,割断自己的血管,而不是去改变现实。最后,他自杀了。维克多的自杀是他对那个令人窒息的社会的孤独和被动的反抗,也是他憎恨社会,找不到出路的必然结果。
小说通过叛逆者维特与周围环境的矛盾,深刻批判了当时德国的丑恶现实,公开挑战德国封建社会。
小说以维克多给朋友和夏洛特的信以及日记片段的形式写成,分为两部分。这种文学形式自然地融合了叙事、抒情、描写、议论,既便于直接表达自己的感情,又便于自由灵活地剪裁素材,通过主人公的主观感受深刻地反映社会现实。
这部作品突出表达了德国进步青年的情绪,所以一出版就受到青年人的热烈欢迎。很多人从中找到了* * *歌曲,很多人模仿威特的服装,一时形成了“威特热”,甚至有人模仿威特自杀。为了让小说不再产生不良后果,歌德在1775重印时,在小说第二部分前加了一首序诗,敦促年轻人“做人,不要步维特的后尘”。这部小说不仅在德国风行一时,还迅速被翻译成欧洲各国的语言,在国际上引起轰动。
1775 165438+十月,歌德的人生历史发生了转折。他接受了卡尔·奥古斯都公爵的邀请,来到魏玛,并在那里定居下来。当时的魏玛公国只是一个面积只有36平方英里,人口只有65438+万的封建小国。歌德认为魏玛的统治者更开明,他可以在这里干实事,施展才华,实现抱负。因此,他很快成为魏玛朝廷的官员。他先是担任顾问兼大臣,后来成为内阁大臣,主持魏玛公国的政务。在整个10年间,歌德很少从事文学创作,忙于行政事务。他热心进行社会改良,如整顿财政、精简军队、恢复矿山、修筑道路、减轻农民赋税、发展文化教育等。,有时还服侍公爵旅行和打猎。
歌德从一个叛逆的作家,变成了一个封建小朝廷的官员和宫廷文人,但他的内心充满了矛盾。得益于行政工作,他接触了现实,了解了社会,克服了sturm und drang的幻想,增加了脚踏实地进行改革的动力。然而,他的改革遇到了许多障碍,很少奏效。是要继续为魏玛公国勤奋工作,还是要脱离世俗,用足够的时间和精力,为人类谱写一曲理想之歌?是克制自己,向环境妥协,还是让你的诗人情怀和想象驰骋远方?这样的矛盾困扰着歌德。但为了行政工作,他不得不在很多方面向别人妥协,克制自己。他经常为此感到痛苦。他一度厌倦政务,埋头自然科学研究,发现了人类的颚骨。1786年9月,他再也忍受不了这种令人窒息的环境,改名换姓,独自乘驿车逃离魏玛,来到了他向往已久的意大利,希望在另一个环境中获得新生。
在意大利,他走遍了各个城市和西西里岛。壮丽的大自然,丰富的文化底蕴,淳朴的民俗生活,都让他心旷神怡。他似乎又“找到了自己”,成为一个充满活力和创作激情的人。他对古代艺术有浓厚的兴趣,接受了艺术史学家温克曼的观点,认为古代艺术体现了一种朴素、宁静、和谐的理想美。他在意大利住了两年。1788四月回到魏玛,但不再参与政务。
意大利的运动歌德转向了“古典主义”。歌德以新的观点批判性地回顾了自己的过去,抛弃了“飓风”幻想,追求一种宁静和谐的人道主义理想。与此同时,歌德重拾创作热情,完成了一些已经开始的作品,其中一些重要场景有《埃格蒙特》、《陶里兹的埃菲涅》、《托夸多·塔索》、《浮士德》。
历史剧《埃格蒙特》(1789)描述了16世纪荷兰人民的反侵略斗争。该剧描绘了起义前夕的众多群众场景和紧张的社会矛盾。主人公埃格蒙特是一个同情人民的贵族。他在对敌斗争中动摇了。他一方面希望人民自由,一方面反对起义,要求人民在暴政面前保持冷静,“努力工作,规规矩矩”。他的入狱激起了人们的愤怒。全剧以他对自由的幻想和争取自由的诉求结束。歌德从1775开始写这部剧,所以剧中还保留着《冲锋陷阵》的叛逆精神,但这种精神明显减少了。
陶里兹的伊菲革涅亚标志着歌德从“狂飙突进”到“古典主义”的转变。歌德在1779年写了该剧的散文版。1786从意大利回来后,改成了剧本。这部剧采用了古老的题材,但主角艾菲妮亚并不是古代神话和悲剧中那个智取的少女,而是一个体现人性影响的理想女性。她来到陶里兹后,说服国王废除了当地杀害外国人的恶习。当国王因为他的提议得不到满足,想要恢复这种恶习,处决她哥哥的时候,她可以用自己高尚的美德和真挚的感情打动国王,激发他内心的善良,最终放了他们。剧本表现了歌德以纯粹的人性消灭邪恶,以道德影响力打动统治者完成社会改良的思想,体现了他的人道主义理想。剧本以古代戏剧的风格写成,形式完整,语言简练。
1790年完成的剧本《德库阿多·塔索》以16年意大利著名诗人塔索的人生经历为主题,描述了他从一个敢于揭露宫廷腐败的叛逆者变成一个自我克制、洋洋自得的平庸之辈。塔索在费拉拉宫的经历和歌德自己在魏玛的处境颇为相似。塔索的形象也包含了作家自身的经历。所以歌德曾说“这出戏是我骨子里的一块骨头,心里的一块肉”。
歌德的思想矛盾在法国大革命时期更加明显。革命爆发时,他热情欢呼,意识到这场革命将是“世界历史新时代的开始”。但随着革命的深入,他转而仇视革命,抵制革命,甚至写出了嘲笑革命群众的作品(如威尼斯碑文的某些部分,戏剧《大科普塔》、《公民将军》、《劝人》)。歌德赞成“自然和平的发展进化”,不赞成革命暴力。
这一时期,歌德对自然科学非常感兴趣,研究了植物学、昆虫学、解剖学、光学和色度学。他将自然视为一个相互关联、不断进化的整体,并试图找到所谓的“原初形态”。但他只承认量变,不承认质变。
1794年,歌德和席勒成为朋友,两位伟大的作家开始了长达10年的合作。他们两人在魏玛共同主持了一个剧院,编辑了一本文学杂志,并共同创作了一些诗歌。1796年,他们合写了400多首警句诗,无情地讽刺了当时文化界的不良现象。1797.他们一起写了一系列的歌谣,其中著名的《掘宝人》、《魔法学徒》、《科林斯的未婚妻》等都是歌德此时创作的诗歌。同时,他们也完成了自己的一些重要作品。歌德写了《威廉·梅斯特的学习时代》(1795~1796)、《赫尔曼与绿苔》(1797)、《浮士德》(1808出版),成为他人生中又一部新作。
《赫尔曼与窦律泰》是一部古典田园叙事诗,描写了德国一个小镇上的小康青年与法国大革命时期从莱茵河左岸逃亡的少女的爱情故事。歌德反对大革命带来的混乱,赞扬封建宗法农村生活。
进入19世纪后,欧洲和世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欧洲人民与封建势力的斗争仍在继续。资本主义工业化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大发展,也使欧洲一些国家的劳资矛盾日益暴露;同时,世界文化交流空前,大量东方文化传入欧洲。歌德以极大的兴趣接受新事物,他对许多自然科学学科和许多工程建设计划都非常热心,比如苏伊士运河和巴拿马运河。他还研究了傅立叶和圣西门的乌托邦社会主义著作。这种孜孜不倦地学习和积极接受新事物新思想的态度,显示了歌德不断追求更高理想的宽广胸怀和进取精神。虽然不能帮助他克服内心的矛盾,改掉平庸的习惯,但可以帮助他保持不断进步的内在动力,了解时代的先进思潮。
歌德以极大的兴趣研究了阿拉伯、波斯、印度和中国的文学和哲学,漫游于东方世界,写了大量的诗歌,后被收入《东西方文集》(1819)。他看到《好传》、《玉娇丽》、《华》等中国小说和中国诗歌的译本后,大为惊叹,甚至以“中德四季,晨光闪闪”为题,写下了14首抒情诗。文化交流极大地拓展了歌德的文学视野,使他预见到了从民族文学向世界文学发展的前景,从而提出了“世界文学时代即将到来”的著名论断。
歌德晚年隐居。他以惊人的毅力埋头写作,完成了一些重要的作品,如小说《威廉·梅斯特的漫游岁月》(1820~1829)、《亲和力》、《自传诗歌与真理》(1811 ~ 65448)。***4卷)意大利游记(1816~1829),法国之旅(1822)等。当然,最重要的是完成他的“一生的主要事业”——诗剧《浮士德》。
威廉·梅斯特(包括《学习时代》和《漫游时代》)是歌德所有创作中仅次于《浮士德》的重要作品。歌德从1776开始写作,从1796完成学习时代的上半部分,从1829完成漫游时代的下半部分。它的创作过程贯穿了歌德一生的几个重要时期。这是一本描写一个人成长发展过程的教育小说。主人公威廉·梅斯特是一个富商的儿子。他不满周围平庸狭隘的市民生活,希望从事有益的工作,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离家后,他一度暗恋女演员,经商,后来加入了一个流浪剧团。一次偶然的机会,他认识了一位开明的贵族罗·塔利奥,他从美国独立战争回来后,解放了自己的农奴,组织了一个以服务人类为宗旨的秘密社团。威廉在这里找到了他的人生目标,所以他离开了剧团,加入了这个团体。威廉渴望个性的协调发展。在他的人格形成过程中,我们看到了他与周围现实的矛盾,但歌德并不想改变现有的秩序,而是希望通过开明贵族之手来改造现实。
小说的下半部分在思想内容和结构上与上半部分联系并不紧密,描写了威廉和儿子菲利克斯之间的漫游,但主角只起到了情节线索的作用。威廉曾经把他的儿子放在“教育区”进行训练,在那里人们过着集体生活,每个人都努力工作,互相尊重和爱护。这是歌德针对当时资本主义发展带来的各种社会弊病而提出的幻想。但是那里的集体劳动是以手工业为基础的。威廉后来从漫游中认识到人应该对社会有益,决定当一名医生。这部小说以威廉和他的儿子重聚而告终。
威廉·梅斯特是德国资产阶级进步青年的形象,他漫长的人生经历反映了德国进步人士探索社会理想的过程。小说最后的结论是,人生真正的理想是集体劳动,造福人类。这反映了空想社会主义的影响。但上半部写的理想是开明贵族提出的,下半部提出的社会改革方案是逃避现实、回避革命、妥协宽容的乌托邦。
1832年3月22日,歌德去世。歌德的一生漫长而不平凡。他给德国人民留下了极其宝贵的遗产。1919年编纂的《歌德全集》达到143卷。他的思想如此广阔,作品涵盖领域如此之广,真是博大精深。歌德的一生也充满了矛盾。他生活在封建制度崩溃、资本主义蓬勃发展、科技突飞猛进的大变革时代。虽然当时德国落后,缺乏革命条件,但作为一个伟大的诗人,他不能不对这样一个多变的时代做出回应。歌德自己说:“我出生的时间对我来说是一个极大的方便。当时发生了一系列震惊世界的大事。我活了很久,看到这样的大事一件接一件的发生。我是七年战争、美国从英国独立、法国大革命、整个拿破仑时代、拿破仑的覆灭以及后来一些事件的活生生的见证者。所以我们所得到的教训和观点,是任何一个现在出生的人都不可能做到的。"
歌德总是积极关心现实,孜孜不倦地研究探索,努力追赶时代的步伐。但作为德国资产阶级的代表,他无法摆脱这个阶级固有的粗鄙和妥协。再加上德国现实的局限性,他的思想和创作充满了复杂的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