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松龄为什么造反?

郭松龄和张学良既是老师又是朋友。总有一天少帅会接班,他会有钱有势,这是合理的。因此,他的反叛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积累过程,冯玉祥是他焦虑反叛和失败的始作俑者。

一、郭松龄,字,是辽宁沈阳人,是郭子仪的后代。毕业于奉天陆军速成学校、陆军大学等。他是共青团的早期成员。1917年,他去孙中山那里参加保护运动。失败后,他转回奉天谋生。因为有在北平吴江会馆和韶关吴江会馆当教官的经历,他被张左林聘为东北三省陆军吴江会馆战术教官,并结识了正在学校学习的张学良。

但由于他追随孙中山的历史,张始终不信任他,甚至在东北吴江堂开馆仪式上公开用这段历史向他解释,这才是郭松龄最终造反的根源。

张学良与郭松龄一拍即合,郭松龄也有意通过少帅实现自己的政治野心,所以与孟密不可分。随着张学良父亲的提拔,他一路高升,从旅长升到军长,军队的细节完全托付给郭松龄,郭松龄给予了他充分的信任。咒语是:陈矛就是我,我就是陈矛。

二是因为郭松龄接触过孙中山的先进思想,对张的军阀混战和军国主义习气深恶痛绝。此外,张之所以能够成为关外的大玩家,与日本势力的支持是分不开的。换来的是一些背叛国家利益的事情,引起了郭松龄的强烈不满。他一直希望通过更换东北三省的负责人来改变这种局面。他心目中的人选是张学良。

要么张老死不相往来,要么他就不得不用武力夺取政权。况且毕竟是父子关系。郭松龄对张学良的态度不敢肯定。他一直试图通过说半句话来影响张学良,同时隐忍积蓄力量,等待时机。

第三,郭松龄军事能力超群,在吉林剿匪、练兵等方面战功卓著。1922年,在第一次直服战中被军队击败。只有张学良手下的第三、第八旅拼死一战,最后才打道回府。当然,实际指挥者是郭松龄。结果,张学良更加信任郭松龄,张左林的态度也有所松动。

输给专员公署的张左林,下决心整顿绿林中习气较重的军队,在东北三省设立军队整理处,由张学良任参谋长。郭松龄自然担起了实际责任。这一时期,郭提拔亲信,开始掌握一定的军事实权,为后者起兵反冯创造了条件。

第四,冯军军队分为三个派别。一是以张起家的四梁八柱变得老气横秋;二是以参谋总长杨雨婷为首的一批留日将领,定名为城阳派;第三,张学良、郭松龄在东北吴江会馆培养的青年军官成为一个新派别。守旧派和洋派在争权夺利的过程中利用了张学良的羽翼未丰,一直打压新派。他们不敢直接对待少帅,于是郭松龄成了被批判的首要对象。

用今天的话说,郭松龄情商不高,不善于处理人际关系。因此,其他两个派别之间的关系很紧张,特别是与掌握了军事中心的杨雨婷。1924,第二次直服大战爆发。在郭松龄的指挥下,张学良的第三军团打败了吴,服务部夺取了北京政权。张在奖励郭松龄有功时,故意压榨他,没有给他任何一省的领土。就连杨雨婷也放出了江苏督军。

恐怕张是想把郭松龄留给自己的儿子升官。他只任命郭松龄为津冀司令部参谋长,协助司令张学良指挥精锐的第三军团。然而,郭松龄却不满到了极点。

5.一怒之下,郭松龄与刚刚倒戈的冯玉祥取得了直接联系,正巧冯玉祥正被张逼出北京,两人一拍即合。经过密谈,郭松龄与冯玉祥和的李部达成协议,派军回奉天,将张赶下台。郭松龄的幻想和冯玉祥的反直一样,用武力改变了东北政局,他不想最后被冯玉祥出卖。

1925 165438+10月,郭松龄在河北滦州揭竿而起,发出了讨伐张、的通电,要求张出山,惩罚,支持张学良接管东北三省。三军七万精兵杀出山海关占领锦州,前锋到达巨河(今辽河)。张早就急着收拾行李,逃离奉天。

危急时刻,张学良站在父亲一边,率军在刘矩拦下第三军团,同时用飞机散发传单,说明郭松龄冒名顶替张学良的真相。

6.冯玉祥不仅没有按约出兵,反而在郭松龄出关后,进攻并夺取了直隶在李的老巢。李俊愤怒地切断了郭松龄的补给,转身与冯玉祥开战,导致郭松龄孤军奋战。在张学良的宣传战下,第三军大部分官兵开始犹豫。与此同时,日本关东军也在威胁张后答应出兵相助。张的援军从吉林、黑龙江也赶到了战场,郭松龄大败,在逃跑的路上被捉杀。

对了,郭松龄夫妇被枪毙的那天,冯玉祥的部队拿下了天津。这是什么猪队友?

张学良想请求父亲救郭松龄一命,但张在的怂恿下,立即下达了处决令。张学良非常难过,四年后他枪毙了杨雨婷。

世界上的事情确实有因果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