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机器和社会:不断变化的未来

说到机器,我首先想到的是阿西莫夫,俄罗斯犹太裔的美国科幻作家。他的“机器人系列”作品震撼人心,也让我们反思。他在I,Robot (1942)中提出的“机器人三定律”至今仍对机器人的发展起着指导作用。

回到现在,人们的现代生活似乎仍然与阿西莫夫想象的世界有距离,但机器的使用在人类社会中确实变得越来越重要。

回想一下一两百年前的清朝,我们在路上的时候,还是用马车,帆船或者木船,交流还是靠纸和笔。如果我们想拜访我们在其他城市的朋友,我们将不得不花很长时间在路上。

但是现在,陆地上有高铁,天上有民航飞机,一天基本上可以去任何你想去的地方;用手机和视频电话联系朋友;商人不用车队运货,高铁货船空运。没有太多运输货物的方式。

科技的进步确实推动了社会的发展,人类的命运也随之改变。麻省理工学院的“睿智导师”埃尔廷·莫里森(Elting Morrison)带来的《人、机器与社会》(Man,Machine and Society)一书,也给我们带来了一系列深刻的反思和长期的启示。

易中天教授曾在访谈节目中提到:“孩子看父母的眼光,总是比父母看孩子的眼光更准确。”这引起了很多人的认可。

老一辈的人常说:“我吃的盐比你吃的多,我走过的桥比你多。”为了显示自己丰富的人生阅历。但很多年轻一代似乎并不买账。

现在科技发展如此迅速,很多经验可能并不适用于现在的生活,但是那个时代老一辈留下的经验已经让他们养成了自己的生活方式,他们不想改变是因为对自己的生活方式过于执着。

莫里森教授在《人、机器与社会》中举了一个炮兵的故事:在射击前的一刻,无人卡车炮组中的两名士兵停止了所有动作,完成了他们习惯性的立正和“缰绳”动作,导致整个射击过程延长了3秒。即使现在没有马了,缰绳的这个动作依然被他们的记忆保存着。

这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即使在这个人人都知道终身学习很有必要的时代,有些人还是会保持这些“守旧”的观念,无法适应科技进步带来的创新。

比如用Excel做制表,很多人还是习惯用键盘一个字一个字的输入一系列相同的内容或者序列号。但是Excel工具中有很多快捷键和工具可以帮助我们简化重复性的工作。很多人每天都能看到上面的工具栏,但是从来没有想过去探索相关的功能,只是按照自己的习惯去工作。

机器的发展,首先是因为它的可预测性和稳定性,可以减少人的错误和重复劳动,从而减轻人的负担,提高工作效率。

就像火车一样,最初人们用动物作为动力。人们不仅要喂养动物,而且要在动物上路时给它们指路,否则动物可能会走错方向或罢工。但是对于火车来说,人只需要提供燃料,规划好前进的方向,其余的其实不需要人太操心。

机器的使用在战争中也有很大的体现。

刚开始枪只是单发,打完一发就要清理,塞火药,重新填弹。后来人们觉得太没效率了,就给枪加了弹匣和自动装弹的功能。

后来发现距离近了还好,距离远了枪的瞄准就不行了,于是发明了瞄准镜。

连发的作用是快速射击,支架是增加射击时的稳定性,枪上装有显示屏和自动瞄准,方便遥控...

以前我们买完手机后,手机的包装上总会贴一个说明书,现在完全不需要使用说明书了。首先,智能手机的操作非常简单,不需要指导。第二,它给人们留下了探索的空间。第三,因为智能手机有许多功能,一本手册不可能涵盖所有功能。

不难发现,机器的发展不仅提高了人们的工作效率,也降低了使用难度和对用户水平的要求。而这就是机器发展的趋势:提高效率,降低学习成本。

莫里森教授曾引用福斯特的一句话:“唯一真实的历史是人类情感的历史。”

《人、机器与社会》这本书也表达了同样的意思。机器的进化也是人类情感需求进化的反映。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人们一直在追求更高的效率,用更少的人力完成更多的事情,这种需求似乎没有停止过。

特斯拉总裁埃隆·马斯克(Elon musk)在研究自动驾驶的同时,正在研究如何让人脑与计算机进行交互。与电影《黑客帝国》让人们的思想进入虚拟世界不同,马斯克想将芯片植入人的大脑,以达到快速学习的目的,或者利用人体内的芯片来达到控制机器的目的。

在旧的观念里,人们喜欢把自己的研究成果藏起来,不让别人知道,甚至不愿意传下去,因为“教会的门徒饿死了”;现代人更愿意在安全的前提下,用自己的知识换取更多的资源,推动了社会的快速发展。

每个人都可以在网上获得相应的资源,使自己的研究成果更进一步,这也终结了毕达哥拉斯的垄断,导致了科技进步的必然性。换句话说,即使埃隆·马斯克现在停止研究人脑和计算机的交互,也会有其他科学家继续这项研究,因为不仅是马斯克,还有很多人想看看人类和机器是否可以交互,会有什么后果。

也正是因为这种情感需求,阻止这种研究是没有用的。我们只能创造更多的可能性,让未来朝着更加不可预测的方向发展。

《人、机器与社会》这本书让我们从一些我们从未关注过的角度思考现代科技进步、社会发展和人类命运。

我们的未来会是什么样,没有人能准确预测,只知道我们的未来充满了无限的可能性,因为人的情绪是变化的,人的需求也会不断变化,而变化是未来发展的趋势。

莫里森教授认为,人类社会未来对机器的依赖不一定会像现在这样沉重,而是更有可能转向“生存”的过程,即投身于快速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