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洋子

老鼠是压垮明朝的稻草吗?明末北京的鼠疫流行

1644年的中国是明清之交。历史舞台上有三个主角:明成祖朱由检,农民起义军之王李自成,清朝摄政王多尔衮,也许还有明朝辽东大将军吴三桂。其实还有一个被人们忽略的主角:小老鼠。

1644年农历三月15,蔺王李自成率领大顺军来到北京北郊居庸关。这是北京最后一道天险,但是关隘无人把守,明朝的大将军唐统就出来了。大家都知道接下来发生了什么:李自成的部队势如破竹。08年3月18日,他们进攻北京,朱由检在景山的一棵老槐树上自缢身亡。

然而,1644年3月,李自成面对的北京,其实是一座疫病肆虐的鬼城。此疫流行于崇祯六年至崇祯十七年。发源于山西兴县,后发于大同,后发于六安。接着,瘟疫蔓延到陕西榆林等地。崇祯十四年,大疫波及河北大明府、顺天府等地,地方志中有“瘟疫”一说,大部分人死亡。互相残杀”。崇祯十六年,也就是北京城被攻破的前一年,北京也发生了一场大疫。

为什么确定这次北京的鼠疫是鼠疫?当时的明人笔记把这种流行病称为“疙瘩瘟疫”和“坏疽病”,其实是对淋巴腺鼠疫患者肿大淋巴结的称呼。当时传染性如此之强,“十间空无一人,甚至所有住户都筋疲力尽,无人收敛。”只有瘟疫才能如此强大。

到崇祯十六年四月,北京每天死几万人,以至于城门都被运出去的棺材堵住了。沿街小住户十个有五六个死了,大部分死在门口,街上也没有小孩在玩。据统计,这次疫情造成20万北京人死亡,北京当时的人口估计为80万到1万,即每4到5个北京人就有1人死亡。这是超级瘟疫。当时北京有传言说穿白衣服的人勾魂。晚上,人们整夜敲铜敲铁驱鬼,官方也阻止不了——这是一座多么闹鬼的城市啊!

这个时候政府还能做什么?当时的皇帝似乎忽略了这件事。虽然疫情是在崇祯十六年二月爆发的,但直到七月,徐公葛勇才说,他请求皇帝“铭记遗志,急救之”。此时,朱由检颁布法令,拨出22000两银子让五城巡抚御史收殓掩埋尸体,再拨出1200两银子给帝国医院救治患病民众。但是,病人和死人太多了,这些钱是杯水车薪,根本不够用。

就算你是朝廷命官,也难逃瘟疫。起初,死在宫里的每个人都能得到四千元的抚恤金。后来连这个钱都没有了。

可想而知,此时驻扎在北京的明军不可能幸免于瘟疫。当时北京的明军名义上是10多万,但是大疫之后减少了一半。据明朝遗民洋子说,李自成的队伍被杀的时候,连一万个能守城墙的士兵都聚不到一起。不仅士兵、商贩、员工大量倒下死去,北京连乞丐都找不到了。当时的守城将官谦恭地请求帮助守城。“已经超过五六天没收了。”朱由检命令三四千名太监去长城。到了《兵临城下》李自成的时候,北京内城的五座城垛只有一个兵,而且都是老弱病残。“只是一个小故事。”3月17日李自成到达西直门时,京城没有像样的防守,士兵们每天只有100多文钱买粥充饥。他们怎么可能抵挡得住李自成的精锐之师?

据史料记载,当时明军作战时,士兵躺在地上不肯动,军官“鞭打一人再起来”,但起来又下来,说是走神,没有斗志。也许,这些都是半死不活的病人。

然而,这里仍然有疑问。首先,李自成的团队进入了一个疫情很大的城市,所以他们自己不会被感染?专家的解释是,李自成进城的时机刚刚好。此时,北京的腺鼠疫已基本平息,而肺鼠疫由于天气较暖,未能扩散。

这里解释一下淋巴腺鼠疫和肺鼠疫。众所周知,鼠疫是一种由老鼠传播的严重传染病。具体来说,是老鼠携带的跳蚤将鼠疫杆菌传播给了人。这是黑死病。腺鼠疫的显著特征是淋巴结的肿胀和溃疡。肺鼠疫通常由腺鼠疫转化而来,其特征是剧烈胸痛、咳嗽和吐血。肺鼠疫的严重性在于它是人与人之间的传染,不再需要老鼠作为媒介。但肺鼠疫的流行一般在冬季,需要在低温的条件下。

每种疾病都有它的发病机制。当鼠和人都死亡到一定程度时,鼠疫的流行就会平息。这时,李自成来了。如果李自成早来几个月,他们早就被瘟疫消灭了。但是,最后清军还是会进来,这个大趋势不会改变。历史的演变真的很有趣。

如果没有战争,也许明朝政府可以集中精力应对饥荒。然而明朝末年,明朝面临强大的外敌入侵。为了应付辽东沉重的防务负担,加紧向社会摊派苛捐杂税,进而导致社会矛盾激化,激起一轮又一轮的民变。战争导致了饥荒和流行病的后果,这是无法收拾的。

饥荒,疫病,战争,1640年代的中国,这些因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使中国大地满目疮痍,山河破碎。据学者统计,明清之际因非正常死亡,中国人口减少约4000-5000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