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族历史简介:土族的传统节日有哪些?
土族是我国人口相对较少的民族之一,其语言属于阿尔泰蒙古语系。1979年,国家为土族创造了一种以拉丁字母为基础,以汉语拼音字母为形式的白话文。
土族主要居住在青海互助土族自治县。青海的民和、大通县和甘肃的天祝藏族自治县也比较集中,其余的则分散在青海的乐都、门源、都兰、乌兰、贵德、* * * *和西宁以及甘肃的卓尼、永登、肃南。
土族传统节日:
1,春节
春节是土族人民最隆重的节日之一。
2.端午节
和汉族一样,土族也在五月初五庆祝端午节。
3.中秋节
土族人庆祝中秋节,这与汉族人的传统相似。月亮出来之前,人们在屋顶上提供月饼、水果、核桃和枣等供品,并点燃一对油灯。月亮出来后赏月,等到灯油熄灭,再把供品全部取下来,全家共享。
农民开始播种。晚上吃油馅馄饨,在油馅里混几粒小麦和粮食,把吃剩的馄饨分给牲畜,以示庄稼是养人养畜的宝。
4.谷雨节
《谷雨》那一天,耕者请人写《谷雨》。过去,蝎子在三川地区大量繁殖。为了防止蝎子吃醋,在一张黄纸的上半部,写着“石天到城门,神仙气息吹来,蝎子不出洞,老先生着急。”
人们通常在黄纸的下部画一只嘴里叼着蝎子的公鸡。有的公鸡从鸡冠上取一点血滴,把黄纸贴在墙上。
5.田舍节
农历春分时,土族人会去扫墓祭祖。同姓亲戚宰杀一头猪或一只羊,驮到祖坟所在地。如果可能的话,他们还会在家里做一盘鸡肉。具体做法是用针打死一只大公鸡,然后去毛煮熟,用纸剪成的碎花衣服盖在鸡身上。
在鸡的嘴里塞一撮棉花,然后把鸡放在一个木盘里,周围摆着五碗豆芽、鸡蛋、腊肉、洋葱做成的凉拌,供奉在祖坟前。祭祀祖先时,人们将宰杀的猪或羊放在木板上,抬至祖坟祭祀,烧纸钱等。男女跪拜,其中一位长辈祈求祖先对后代的祝福。
6.纳顿节
在民和三川地区,传统节日“纳顿”在农历七月举行,那时庄稼丰收。“Naton”是当地语言,意思是娱乐。纳丹节(Nathan Festival)是民和三川地区土族人民每年为庆祝丰收而举行的独特传统节日,从农历七月十二日开始。
“那通”始于夏川宋家村,那里的庄稼最早成熟,间隔一天或几天。由经中川齐、杨家逐渐北移,继续到上川赵木川、官厅,最后于农历九月十五在朱家尖以“那顿”结束。
7.花卉俱乐部
土山乡还有一个流行的“花会”,主要在每年农历二月二、四月初八、六月初六、七月十五举行。
8.9月9日庙会
农历九月九日至十一日,三川部分村庙举行九九庙会。
第一天,人们请来了法师和阴阳师来砍扁担。法师开始穿法衣的时候,旁边两个人唱着《换装歌》,把法师的服装从头到脚夸了一遍。法师完成装束,点上香祈祷,开始修行,一边跳舞一边唱《莲歌》。荷花歌分为五段,即青、红、皂、白、黄荷花。
9.实验室用动物饲养者协会
腊月初八是土族人的腊八节。凌晨的时候,家家都去海边背几块冰,站在果树或者粪堆上。捧着一堆麦秸,分别在地里、粪堆上、果树下烧。院子里有一碗清水。它变成冰后,可以根据冰胀的形状预测来年的农作物收成。
10,挑战大会
互助县所在的威远镇,每年农历二月初二都要唱一场擂台戏。据史料记载,在宋代以前,威远镇被称为“诺书斗”(当地语言中为林区的意思),宋代改称“牧马营”,是军事重地,也是兵士频繁活动的地方。
11,彩蛋俱乐部
每年农历3月3日、3月18日、4月8日,赶去大同、互助部分地区举行的传统庙会的人,都会带来许多煮鸡蛋,敲在场地上取乐。断了的就给中奖的玩玩。所以人们习惯称之为“蛋会”。
12,观察会议
祈祷会是历年来在尤宁寺举行的祈祷会。尤宁寺是突厥地区最大的藏传佛教格鲁派寺院,原名“郭龙关巴”(英古寺)。史称“文北庙宇之母”。该寺庙每年农历正月十四和六月九日举行两次大型观赏会。
百度百科-土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