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竹简研究人物

李学勤,1933年生于北京,1951至1952就读于清华大学哲学系。曾任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所长、清华大学思想文化研究所所长等。,并在英国剑桥大学、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等多所国外著名大学担任客座教授,同时在国内多所大学担任兼职教授。

现为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院历史系教授、国际汉学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历史学科评估组组长、夏商周断代工程专家组组长兼首席科学家、中国先秦历史学会理事长、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第三大发现”

《清华竹简》让我们发现了一批先秦时期“秦王焚书”之前的传统文化古籍,属于经典和史书,包括《古代文学史》。以前我们批量出土的都是百家争鸣,我们研究历史还是第一次。当时王国维曾两次提到“中国自汉代以来学术上最伟大的发现”,“一次是墙中孔夫子之书,一次是坟中之书”。清华竹简的发现,意义不亚于这两次,堪称“第三次重大发现”。

从内容上看,不仅有《尚书》,还有诗、礼、乐等资料。《诗、书、礼、乐》是流传了两千多年的经典,而《清华竹简》中的这些内容,是我们即使在多年以后也会经常讨论的。从这次清华竹简发现的一些《尚书》内容来看,《十三经注》发现的古代文献《尚书》确实不靠谱。在这些清华竹简中,古文史书应该有20篇左右,有些是代代相传的,但更多的是前所未有的佚文。这对我们了解真正的古文历史意义重大。

此外,还有与周朝有关的历史,包括楚国的历史。这些内容在过去的一些书中都有记载,只是语言不太清楚。新发现的内容可以纠正传统的误解,对重新审视和确立周代历史具有重要意义。因此,这些“清华竹简”的发现和研究不仅是为了文献本身,也为我们了解古代面貌打开了一个新的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