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好心人帮忙整理一下高中历史中的土改知识和中国古代政治制度。

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

本单元主要讲述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尤其是中央和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

夏商周是中国早期国家政治制度形成和发展的时期。中国古代早期国家(夏商周)是在原始社会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夏商周是一个部落国家,其政治制度具有浓厚的部落色彩,形成了以宗法制度为核心的政治制度。

中央集权,始于秦朝的专制,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架构。从汉代到元代,中央集权围绕中央与地方、君权与相权的矛盾进行了大幅度的调整,专制主义的集权运行机制逐渐趋于合理和成熟。但明清时期,中国的君主专制制度达到顶峰,弊端日益明显,极大地阻碍了中国的社会进步。

夏商周的政治制度

一.夏天

时间:约公元前2070年地位:中国古代第一政权。

3.制度:凌驾于整个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的出现。

第二,商业

时间:约公元前1600年,汤灭夏,建立商朝。

2.制度:(1)内服外用制度——商王控制了内服外用的实际权力。

(1)口服,是王集,即王上直接统治的地区。

(2)对外服务,国家管辖的区域。

⑵神权:商王通过垄断神权来加强王权。

3.特点:(1)商王对下属国家的控制是有限的;(2)商朝是一个充满神权的王朝。

三。西周

1.时间: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东征,灭商立国,史称西周。

4.分封制

⑴概念:分封制又称封建国家和建国,是在保证周王室实力的情况下,将氏族公婆和豪杰分配到各地。

(2)目的:巩固统治。

(3)内容:①纣王是国家的最高统治者,王姬是纣王的直系居所;

②同姓亲属关系为分封主体,有异姓诸侯国;

(3)周王的亲属、姻亲、英雄以周王的名义“授地”、“授人”,但诸侯国必须承认周王的权威,承担各种义务。

(4)作用:①通过分封,扩大了周人的势力范围,确立了周王的地位,巩固了统治。

(2)分封制使西周贵族集团形成了“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

3.宗法法律制度

目的:①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

(2)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2)核心:长子继承制。长子是土地、财产、权力的主要继承人,有祭祖特权。

⑶内容:将血缘关系与政治关系相结合,建立大小宗族制度。

⑷作用:①大小宗族之间的关系不仅是家族等级关系,也是政治隶属关系。

(2)宗法制度通过血缘关系建立了一整套土地、财产、政治地位的分配和继承制度,保证了各级贵族都能享有“师夷长技”的特权。

(3)宗法关系有利于团结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巩固王权,“国”与“家”紧密结合。

5.工具:周朝制定各种礼乐制度,维护宗法封建制度。

4.宗法制度与分封制的关系——它们既有外在性,又有内在性,相辅相成。

(1)分封制是宗法制度的政治表现(2)宗法制度是实行分封制的法律

摘要

宗法制度的特点是:核心是长子继承制;⑵大、小教派是相对的;

(3)血缘关系和政治关系的结合;(4)形成严格的社会等级制度。

第二课秦朝中央集权的形成

第一,从割据到统一

背景:(1)春秋时期,(1)宗法分封制原则被破坏;

②周王室失去了天下* * *主的地位;

(3)诸侯兼并战争频繁。

(二)战国时期(1)一个大国的君主改姓,发生了清和大夫夺权的政变;

②各国进行政治、经济、军事改革。

1.统一:(1)条件:(1)社会经济发展,加强地区和部族之间的联系;(2)战乱频仍,人民渴望统一;③商鞅变法使秦国强大;(4)嬴政雄才大略,重用人才,措施得当。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统一全国。

3.意义:(1)结束了数百年割据混战的局面,建立了空前统一的帝国;

(2)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和各族人民的愿望,为我国建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奠定了基础。

第二,中央集权的建立

权力的高度集中成为秦朝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

(1)皇帝制度:(1)皇权至上,大权在握;(2)王位继承制度。

⑵三公九吏:①三公——宰相、太医、邱②九吏——丰昌、郎中令、卫、廷尉、殿科、、内侍、少府、太傅,掌管国家和皇室的各项事务。

⑶评价:中央政府各级官员,主要是三官九臣,在地位、责任、权力上处于相互配合、相互制约的状态。国家大事谁也不能垄断,军权最终还是皇帝一人掌控。

4.废物包,县。

⑴目的:吸取春秋战国割据混战的教训,加强有效的地方管理。

(2)地方机构:分为郡和县。(3)选官:制定了选官考察制度。

13.秦律:律细而严,是嬴政时期加强皇权、巩固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工具。

4.影响:(1)积极影响——彻底打破了传统的贵族分封制,奠定了中国古代大一的基础。

大一统王朝制度的建立对中国两千多年的政治和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

(2)负面影响——秦律以“轻罪重刑”为指导思想,给百姓带来了巨大的苦难。

第三课从汉朝到元朝政治制度的演变

第一,汉朝

(一)地方:实行县州并行制度。

1.七国叛乱

(1)原因:①刘邦分封同姓诸侯,大到不能倒;②韩晶割了诸侯国的土地。

⑵公元前154年,吴王刘濞以“峻青一方”为借口,勾结其他六王公造反。

4.汉武帝的中央集权;

目的:加强皇权,巩固国家统一。

⑵措施:①执行施惠顺序;②成立秘书处。

(3)结果:王国问题得到解决,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2)中央委员会:

1.措施:汉武帝在位期间,任命身边的侍从、秘书参与军务,组成“中朝”(“内朝”)决策机构,限制了相对的权利。

2.作用:削弱相对权力,加强皇权。

(3)影响:①积极影响——进一步巩固和发展统一局面,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2)负面影响——权力的过度集中导致外戚和宦官的专制权力和政治动荡。

第二,唐朝

(1)地方当局:我们的地方当局权力越来越大,已经发展成各省割据的局面。

1.形成:唐玄宗建立。安史之乱平息后,安历史上的将领都被贬到我们这个时代,我们的势力也在不断扩大。实际上是唐朝的藩属地区,形成了藩属众多的局面,使得晚唐政局动荡,给百姓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4.延续:①表现:五代十国(侯亮、后唐、后晋、后汉、后周);

(2)周世宗变法:为结束北宋五代十国分裂奠定了基础。

(B)中央:三个省和六个省。

1.唐代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是中央政府的最高统治机构。掌管决策,负责起草和发布诏令;下设省掌审,负责诏令的审查;尚书省负责执行诏令。尚书省有六部:官、户、礼、兵、刑、工。

2.特点:三省包容互补;分工明确,提高了效率。

3.功能:分权,强化皇权,是古代政治制度的一大创造,为后世所遵循。

第二,宋朝

(1)地点:

1.军事:“一杯酒解除兵权”,将各大将领的兵权收归中央,并从全国抽调精锐士兵充实中央皇军。

2.行政:派文官做地方官,设置法官,监督地方官。

3.财政:地方税一小部分作为地方支出,其余由中央控制。

(2)中央委员会:

1,度量值:

(1)设立“中书门”为丞相府;后来又加了他参政,做副手。

(2)军政归枢密院,宰相军权分立;

(3)财务由杜支、盐铁支、户部三个部门负责,三个部门的“三书记”又叫“相算”。

2.影响:划分相对权利,强化皇权。

(3)影响:

1,积极影响——加强了中央集权,改变了唐末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

2.负面影响——造成了“冗员”、“冗兵”、“冗费”的国家财政危机。

第三,元朝

1,中央委员会:设立最高行政机关中书省,中书省巡抚行使宰相职权,六部纳入中书省。中书省行政长官为左右丞相、和平章。

2.地方:实行省制,边远民族地区由宣威司管理。

四、总结:

自汉代以来,通过打击诸侯国势力,削弱武将军权,划分地方官权,中央集权日益加强。宋以后,中央政府在与分权的斗争中占据了绝对上风,政治制度呈现出新的特点——皇权与相对权的矛盾凸显。

第五,选官制度

1,韩:检制,孝。

2.魏晋南北朝:九品郑智家族

3.隋朝:隋文帝废除九品郑智制,杨迪设立进士科,科举制度形成。

功能:科举制度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它将读书、考试与为官紧密联系在一起,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员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将选拔人才、任用官员的权力从贵族家庭手中集中到中央,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

第四课加强明清时期的君主专制

一、加强明清皇权

明朝废除了宰相:

(1)原因:(1)元朝中后期,宰相权力过大,无法继承皇位,引起政治动荡。

(2)明太祖吸取了元朝强大而专制的权力和频繁的内乱。

(2)废:1380年,杀丞相胡,下令废中书省,废丞相,皇帝亲自掌管六部,直接管理国事,并规定后世不得再设丞相。

⑶影响:相对权力与皇权合二为一,专制皇权达到顶峰。

4.明朝设立了内阁:

⑴原因:宰相废除后,为了提高皇帝处理政务的效率。

⑵设立:明太祖在殿阁设大学士,明成祖在文远阁正式设阁。

⑶权威性:①大学生开始参与军事讨论;

(2)内阁有专门的衙门和机构官员帮助皇帝答复。

[14]清朝建立了军事部门:

(1)建立清、成、明三朝制度,设立内阁处理日常事务。由满族贵族组成的王会议负责军事事务。康熙:设置南书房,中央机构三分,相互制约,最终集中于皇帝。

2军事部门:

①时间:雍正年间

②原因:处理西北紧急军务。

③职权:处理军事事务,参与内政外交,制定军政计划,审理大案要案。

(4)影响:行政效率提高,军务由皇帝决定,专制皇权高度发展。军部的设立是专制皇权高度发展的重要标志。

土地制度的演变

1,原始社会──氏族公社所有制(公有制)

2.奴隶社会的国家土地所有权

(1)名称:将土地分割成“井”字形方块,类似井字,称为矿田。

(2)目的:巩固奴隶制统治。

(3)性质: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但其实质是:纣王的私有制。

(4)发展过程:始于商代,盛行于西周,解体于春秋,废止于战国。

(5)功能:是奴隶国家的经济基础,巩固奴隶制,是分封制的经济前提。

(6)解体原因:①根本原因:生产力的发展——铁犁牛耕的出现,私有田地的增加。

(2)周王室的衰落,频繁的兼并战争和土地转让关系的变化。

(3)由于战争频繁,矿区劳动力减少。

④直接原因:以鲁为代表的统治者实行税制改革,增加收入。

3.封建土地所有制

(1)形成与确立:①公元前594年,鲁国实行初税亩,公开承认土地私有制。

(2)诸侯国相继进行政治改革。秦商鞅变法废除了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此后在中国延续了2000多年。

(2)内容①封建地主的土地私有制(主体)②小农的土地私有制③封建国家的土地所有权。

(3)特征:土地兼并

起源:封建土地私有制,土地可以买卖或转让。

镇压措施:北魏至初唐实行均田制;

明朝制定了鱼鳞图册,按照人口和土地的多少收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