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外用治疗小儿常见病举隅
南李丽娟贾立安
清代儿科医生陈付争精通儿科,擅长外治法。他认为“小儿脏腑不充,故不能耐药”,所以“不可乱煎服”。儿童皮肤薄而嫩,药物容易通过皮肤吸收。同时,小儿脏气清,要随拨随调。只要辨证论治得当,少量也能起到刺激鼓点的作用。
清代医家吴师机在《李龙骈文》中提出“外治之论,即内治之论,外治之药,即内治之药,异者之耳”。外治法和内治法在理论和医学上是相似的,只是治疗方法不同。选择正确的治疗方法,往往能在临床上大有作为。
儿童作为一个特殊群体,临床依从性差,容易影响最终疗效。中医外治法历史悠久,种类繁多,使用方便,安全有效,解决了儿童服药难的问题。
1苍耳子散熏洗治疗儿童鼻炎鼻窦炎
鼻炎、鼻窦炎是儿童的常见病、多发病,以鼻塞、流鼻涕为主要症状。严重者伴有头晕、头痛、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等症状。有的孩子发作时缠绵痛苦,影响日常生活、学习甚至面部发育[1]。方继生所含苍耳子粉,南宋时严格使用,能祛风湿、疏通鼻窍,主要用于鼻炎、鼻窦炎。临床上用苍耳子粉水煎服,其热气熏于鼻腔内,每日2-3次,疗效显著。清代医家王昂说:“一切头面部疾病,皆因清阳不升,浊阴上行。”
因此,本病的治疗重在升清、降浊、透邪、通窍。苍耳子、辛夷、白芷都是祛邪通窍、治疗鼻塞的重要药物。其中苍耳子辛温,温和舒缓,善通鼻窍;辛夷温筋,芳香益窍;白芷能祛风除湿,通窍止痛,治疗头面部疾病;薄荷味辛凉,能散鼻窍。与辛夷、白芷、苍耳子配伍,一方面加强了疏通鼻窍的力量,另一方面又能防止其他三味药过于温燥。
流脓黄色、咽喉红肿者加菊花、金银花、赤芍;鼻炎反复发作,不太怕冷者,加炙黄芪、炒白术、防风、党参等。补肺健脾;头晕头痛加川芎、阿莎丽、蔓荆子、葛根;反复打喷嚏、流涕、怕冷者加荆芥、防风、麻黄。
2银翘散洗浴治疗小儿外感发热
外感发热是儿科常见病,发病率高,病情急,高热。小儿属纯阳,感邪后易由热转火,部分小儿可出现热性惊厥。外因就是感冒,也叫感冒。因小儿肋骨疏松,肺卫不稳,外感邪气侵表而成寒。在敖的《儿科解谜》中说:“感之者触之,取之者盖之,触之者犯之,犯之者随之,盖之者盖之,盖之者积血。当他们感冒时,他们是浅皮肤。表散了,毛除了,病就好了。”《黄帝内经》也有云:“有邪人,以为渍为汗。”感冒是感外感邪气所致,病在病机。治疗时,宜用散外感,舒筋。
药浴疗法历史悠久,最早的文字记载见于马王堆出土的《五十二病方》。元代齐德之《外科精要》认为药浴可以“疏通穴位,疏通水道,不使停滞”。药浴疗法是利用温水携带辛散的中药药液,通过温水对皮肤的物理刺激,使皮肤充血,促进血液循环和药物吸收,起到调和经络、调理气血、发汗热解的作用[2]。儿童痰液稀薄,药物容易通过皮肤吸收。但小儿脏气清爽,易恢复。治疗要根据需要调整,外治法,配合适当的辨证,也能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临床上对于外感发热、高热的小儿,将银翘散煎成汤剂,药渣用纱布包好,放入浴缸,将汤剂倒入浴缸。掺入适量水,水温40左右,浸泡20 min。浸泡前,建议孩子喝适量的温开水或稀粥,帮助其上药。
恶寒流涕者加荆芥、防风、桂枝、羌活、独活;口渴咽痛、发热严重者加金银花、连翘、栀子、大青叶;咽喉肿痛、头身疼痛者加川芎、黄芩、石膏;易受惊吓、夜不能寐者加钩藤、石决明、蝉蜕。
3肚脐疗法
脐疗历史悠久,马王堆出土的《五十二病方》中就有关于脐疗的文字记载。《卓立篇·文》说:“对于中焦之症,第一快法是将药切成粗末,炒熟,用布包好,敷于脐上。”肚脐是神阙,是经络的总枢,经络与气海交汇。肚脐可以通过经络沟通内外经络和内外脏器。现代医学认为,脐带是腹壁最后封闭、最薄的部位,最有利于药物渗透吸收。脐部是人体最重要的部位,也是最敏感、最有利于药物吸收的部位。将药物涂于脐部,可使药物的力量通过神阙迅速渗透到各个组织器官,从而调节人体气血、阴阳,扶正祛邪,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3]。
3.1藿香正气散外用治疗风寒泄泻
腹泻是指大便次数增多,大便稀软,甚至水样便的症状。儿童身体属于纯阳,生长迅速,新陈代谢旺盛。他们怕热贪冷,就像饮食上吃生食,生活上贪冷。因此,它们在外表上容易受到风寒侵袭,卫阳受到抑制,而中阳在内部受到损害,这在临床上是常见的。近代著名儿科医生许晓普认为“阴为体,阳为用,阳是生理状态下生命的动力,病理状态下抗病的主力”[4]。
因此,重要的是帮助阳解表,而藿香正气散可以解表、祛湿、调理脾胃,是治疗小儿风寒泄泻的好方法。临床上常用藿香正气散敷脐治疗风寒泄泻。藿香正气散历史悠久,临床应用广泛。此方最早出自《太平惠民和济局方》,为“治伤寒头痛,恶寒实热,上喘咳嗽,五株七伤,八种风痰,五种膈气,心寒疼痛,恶心呕吐,泄泻霍乱,脏腑虚损”。临床上选用藿香正气散的方剂,包括藿香、紫苏、白质、茯苓、苍术、陈皮、姜半夏、防风等。,研磨成细粉或颗粒剂型,混合后用纱布包裹,睡前外敷肚脐,次日起床后取下。方剂中,藿香辛温,解表化湿,去浊化浊;紫苏、白芷解表散寒;茯苓、苍术健脾益气;陈皮、姜半夏调气和胃;防风、祛风解表还能祛湿止泻。《医方收并方》载“防风辛能散肝,香能舒脾,风能胜湿,为调脾调经之要药”。
3.2承气汤外用治疗功能性便秘
功能性便秘是儿童排便障碍的常见原因,占幼儿便秘的90%。便秘主要是由于排便困难、大便干燥或排便间隔时间延长,伴有恶心、呕吐、腹痛、食欲不振等不适,常伴有肛裂、痔疮或直肠脱垂[5]。《小儿杂病诸邪分期论》说:“大便困难之小儿,脏腑有热,故骑于大肠。”中医认为,孩子“往往阳有余阴不足”,脏腑娇嫩,不知吃奶。现代社会,孩子经常暴食油炸油腻之物,食物停滞于胃肠,导致脾虚虚弱,热内郁,产生便秘。孙立平[6]认为,无论什么因素导致小儿便秘,必有积滞之糟粕,积滞久则糟粕,阴阳失调,以及其他疾病。因此,小儿便秘一定要以通腑消食为重点,消除积食,疏通腑气,恢复胃肠的正常运行。临床上承气汤加减。药方是大黄、枳实、莱菔子、决明子、山药等药物。将药物研磨成细粉或颗粒,混合,用纱布包裹,外敷于脐部。方中大黄味苦性寒,清热,重症下实为热;枳实长于破郁化滞;萝卜降气、化滞、消食;决明子润肠通便;山药健脾养胃,防止攻过度,损伤正气。肚脐属于中医经络穴位的神阙。《针灸名释》中指出“此穴在脐中,脐为先天之结之基,亦为后天之气之府。此处元气犹在,且近于大小肠,而大肠为传导之官,变为出,小肠为盛之官,物为出,两肠皆约化,即谓神”。
3.3小建中汤治疗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
儿童肠系膜淋巴结炎是儿童急慢性腹痛最常见的原因之一,反复发作,难以治愈[7]。近年来,这种疾病的发病率逐渐增加。这种疾病的病因尚不清楚。治疗方面,现代医学无特效药,主要对症治疗为抗感染、解痉镇痛、调节肠道菌群。但治疗效果并不理想,孩子腹痛反复发作,影响了孩子的学习和生活。根据本病的特点,属于中医腹痛、瘰疬、痰核的范畴。
肖大民认为,本病属于以脾胃虚弱为基础,以痰湿、气滞、积食为标志的虚实夹杂之证[8]。著名儿科医生万全在《育儿秘笈》中指出:“小儿脾无用,其气尚弱,乳食易伤,故谓脾常不足。”本病的主要特点是反复发作的腹痛,小儿往往脾虚,故本病的治疗应镇痛与健脾并重。小建中汤出自张仲景《伤寒论》,有助于温补虚损,调和表里。李东垣在《医学发明》中提出“疼痛随利而减,经络一开,疼痛便消”。本病的治疗重在疏通经络,调理气血。临床上用小建中汤外敷神阙治疗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引起的腹痛,方剂有桂枝、炒白芍、木香、白术、延胡索、炒甘草等药。方中桂枝温阳通脉,合白芍有调和营卫之功,白芍可急止痛;苍术能祛风散寒、健脾燥湿,木香能温中、行气、健脾、消食。两种药物合用,可以使脾脏健康,气血通畅。延胡索能治全身之痛,可治内外气血之病;炙甘草能益气补虚,止痛,调和诸药。
4摘要
中医外治法疗效好,副作用少。同时,外治法可以避免内服的弊端,如肝脏的首过效应和对胃肠道的刺激。孩子吃药很难。中医外治法必然是未来治疗儿童疾病和儿童保健的趋势,也是中医的优势所在。古代关于小儿外治的记载非常丰富,这是我们的财富,我们应该积极继承和发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