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古代胖的美,现在瘦的美?

朋友,先看看这个东西。

我给你两个摘录,比较一下:

第一,唐朝真的以胖为美。

根据历史考证,唐代的审美取向确实是丰富而美好的。如果你去看唐代绘画、雕塑、陶俑和各种艺术作品中表现的女性形象,你得到的最突出的印象肯定是“富贵美丽,温婉可人”。

富而美就是丰满、肥胖、富有、明亮;暖姿势就是穿着裸露,自信不张扬的表情姿势。从史书对武则天的描述中,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她以宽阔的额头、丰满的脸颊、圆润重叠的脖颈、丰富的形象赢得了“谄媚之母”的地位,从而为她更接近权力中心奠定了基础。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的杨玉环,是众所周知的、永恒的胖美的典范。

显然,唐代人欣赏《窈窕淑女》含蓄内敛的审美观与汉代及大多数古代人不同。这种“另类”的审美眼光是那个全盛时期的必然特征。

延伸阅读:秦始皇:三千年前中国旅游爷爷受贿是怎么回事?英国200年前出土的假牙[图]

首先,唐朝盛世,丰衣足食,就像杜甫诗里说的“米肥粟白,公私粮仓富。”人们有条件吃饱穿暖,保持健康丰满的体质。其次,唐朝是开放包容的。强大的国力,发达的文明,让唐人自信起来,成为一个高度开放的国家。据不完全统计,当时与唐有关的国家有130多个。受到不同文化的影响和交融,唐人不局限于传统,眼界开阔,热情奔放。第三,统治者的血统也决定了唐人更贴近自己强健的体魄。唐朝开国皇帝李渊的祖父是大贵族独孤,他希望出生在鲜卑。也就是说,唐力的皇室血统中至少有一半是鲜卑人,鲜卑人的游牧生活造就并需要一个野性而强壮的身体。所以也就不难理解唐朝几代君主都爱胖女人了。

当时提倡的“富态美,体态暖”绝不是简单的女人身体胖瘦,衣服遮体。可以说,这种审美取向是一种全方位的审美观念,体现了一种强大的、开放的、兼容的文化视野。唐朝的人喜爱牡丹,其花型高贵丰满。唐人创造的马的形象,臀部丰满,圆滚滚。唐代影响最大的严书法,体胖、庄重、苍劲。

如果我们把眼光放远一点,就会发现唐都长安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都城,拥有最宽阔的道路和最宏伟的宫殿。那个时候,中国是世界向往的中心。这些都体现了一个民族进入高度成熟和蓬勃发展阶段时的朝气和高度自信。这种唐人所推崇和沉迷的气魄、力量和开放之美,向我们传递了一种时代气息——热情、开拓进取、积极进取。(作者:陕西历史博物馆副馆长王斌)

第二,唐朝不以肥胖为美。

丁启真

女性“肥胖即美”的说法由来已久,在唐代广为流传。有专家经过一番考证,断言肥胖确实是唐代的审美之美,并指出了唐代人视肥胖为美的几个原因:唐代经济繁荣,人们有条件吃饱穿暖,保持健康丰满的体魄;唐朝的文化是开放、包容、旷达的。唐朝皇室出身鲜卑的血统,让他们天生喜欢体魄强健的女性...他们能言善辩。

事实上,这种说法是错误的,或者至少是不准确的。

人们之所以认为唐代女性以肥胖为美,主要是基于杨贵妃的体态和唐代宫廷画、仕女画中的女性形象。

其实,只要我们仔细看看唐代著名画家颜的《走马图》和的《仕女图》,就不难发现,画中的仕女们一点也不肥胖。《行走的地图》中的九个丫鬟,在李世民的簇拥下,慢慢走着,有的背着蹼儿,有的撑着伞,有的拿着扇子。她们看起来都很有力量,绝不是脆弱的病态美。但是,看她们的身材,都挺苗条的。《花娘子图》中的女子因地位较高、年龄较大而略显丰满,但站姿婀娜,轻盈如春风拂柳。毫无疑问,他们的身材可以用“苗条”二字来形容。

关于杨贵妃,文献上有记载她胖怕热。比如《开元天宝遗》说她“有身,至夏苦辣”。但杨贵妃所说的“自然体”,绝不是今天人们所说的肥胖程度。充其量只是一点肌肉,杨太真传里是这么说的。一个擅长跳舞的人(《霓裳羽衣舞》是她的代表作)肯定是有体育锻炼的,有点肌肉很正常。杨贵妃怕热,其实不是因为她肥胖,而是因为她身体如此。《开元天宝遗事》记载,杨贵妃经常一大早独自去后花园吮吸花露,润喉。为了润肺,杨贵妃在夏天每天都会在嘴里放一条凉凉的玉鱼。

没有任何历史文献表明杨贵妃是因为肥胖或者丰满而受到唐朝皇帝的宠爱。根据新旧唐书对杨贵妃的传记记载,杨贵妃得宠的主要原因是她“合格”。具体包括:“能歌善舞,知音律,又聪明机警,迎意善解”(《新唐书·原传》),即有文学特长,又聪明善解人意。此外,诗人圣人杜甫在他的诗《两为道》中描述“善于接受,孤傲,甜美,真诚,皮肤柔软细腻,骨骼匀称”,意思是华丽,端庄,气质和细腻的皮肤。事实是唐并不欣赏杨贵妃的肌肉。《杨太真传》说,有一次唐黄明在百花园的厕所里读《汉成帝传》。杨贵妃看到后问他看什么书。唐笑着说,“别问了。知道你会难受。”杨贵妃抓起书,只见上面写着:“汉成帝胜飞燕,轻得胜风。皇帝怕它飘走,就载歌载舞地做了一个水晶盘,让宫人掌着……”。这时,唐取笑她说:“你比她更能受得了风。”杨贵妃不服,理直气壮地说自己的“衣装舞姿”超过了赵。

李白献翰林期间,写了《清平调词》三首,歌颂了杨贵妃之美和当时的宫廷生活。第二首献给杨贵妃的美,诗中写道:

一场红露芬芳,性雨断肠。

请问谁长得像汉宫?可怜的燕子靠在她的新化妆品上。

在诗中,杨贵妃被比作牡丹和赵。如果杨贵妃真的肥胖,赵能形成胖瘦两极的鲜明对比,那么这个比喻就是嘲讽和不服从。大概,杨贵妃自己也很欣赏赵,愿意被比作赵吧。据说杨贵妃有一个“胖女仆”的绰号,这可能是嫉妒和讨厌她的人(如梅妃)的诅咒。可见,那个时候,人们从来没有以肥胖为美。

“环肥燕瘦”的说法,始于宋代文学家苏东坡。苏东坡《孙辛老乞墨妙亭》诗中有两句:“短、长、胖、瘦各有特色,谁敢恨玉环闫飞!”苏东坡把杨贵妃和赵当作胖美的典型,可能有三个原因:一是东坡先生本人肥胖,欣赏一切肥胖的东西,包括书法、身材,把杨贵妃拉出去当友军,以壮其貌;二是东坡先生效仿陶渊明,刻苦读书,不求解答,误把杨贵妃当成胖姑娘;第三,东坡先生故意开玩笑,篡改典故。考中进士,敢杜撰古圣先贤之言,自然要委屈杨贵妃。因为苏东坡的文名显赫,影响深远,“胖瘦”成了众所周知的“历史常识”。

可以肯定的是,唐朝的美女标准里也有苗条的。据《二刘氏旧闻》、《唐玉麟》等文献记载,唐之子苏宗为太子时,曾遭李陷害。他危在旦夕,担心自己头发胡须都白了,远离各种应酬,日子过得很艰难。唐明帝得知此事后,让高力士派京(首都长安市长)去“挑选天下五位身材修长、皮肤白皙的女子,献给太子”。可见玄宗时代的美女标准和今天是一样的:苗条、高挑、皮肤白皙。

和尚关修的两句诗最能证明唐人并没有把肥胖当美:

没有高贵,不要学鸡犬(《白雪歌》)

这意味着人们,不管他们的地位如何,都不应该出现肥胖。换句话说,在唐代百姓的荣辱观中,有一种“以瘦为荣,以胖为耻,以巨为耻”。可见唐代人不仅不把肥胖当美,而且对肥胖极其厌恶。

据说唐朝的人并不把肥胖当美,这也可以从唐诗中“细腰”“窈窕”等词的使用得到有力的印证。在唐诗中,“细腰”“窈窕”都是用来形容美女的。请看:

吹龙笛,打鲶鱼鼓,明眸皓齿,舞细腰。

情况是青春会黄昏,桃花会落红雨。

(李贺《入酒》)

我愿做轻腰,我愿为镜分脸(刘希夷《公子行》)

腰细摇摆,随风摇曳斜(白居易《深春二十首》)

有许多harems,和日常学习的新的声音(陆桂梦的“解语恨”)

窈窕女子,如玉(白居易《续古诗十首》)

当然,唐代人也有“肥为美”的地方,比如路上的马,吃的所需的鸡鸭鱼,种庄稼的田地,观赏的桃李芽等等,都讲究“肥”字,有诗为证:

崇尚桃李一家是自我放纵,京游侠全是轻肥(罗《帝都》)

学生少年多不便宜,五陵轻肥(杜甫《秋兴八首》)

肥马轻裘亦可,粗歌薄酒亦相伴(白居易《闲情》)

西塞山边白鹭飞,桃花流,鳜鱼肥(张《渔父》)

我们吃饭的时候都爱鲈鱼肥肉,但醒酒的时候还是怜惜甘蔗(李杰的《送殷珊姚澄为妓送苏少夫》)

白酒新煮会山中归,黄鸡秋啄粟(李白《南岭儿女不进京》)

连溪流都是绿的,家人羡慕竹田的肥(刘长卿《为官后,将归故居,留话于》)

青风折笋,红迸雨梅(杜甫《十将军何山林随》)

最有意思的是白居易的两句诗,“一马能走快,一妓能歌善舞”(《三思》)。马因为肥而美(昭陵六马都是肥的),但卡巴莱因为瘦而高更好。妓女胖,简直不可原谅。著名诗人杜牧在陕西认识了一个胖妓女,也就是酒吧女郎。他马上写了一首诗,极其讽刺和难听。请看:

盘古当时有一个远房孙子,他今天依然有炫耀家世的必要。

一车泥填泥巴,十面红旗补。

瓦罐寺有迹可寻,华月山前有掌纹。

不用担心结婚的事,就问乐坤书的事。

(杜牧《模拟妓女》)

可见,唐朝的人对人和马的美丑的衡量标准是完全不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