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对日本历史变迁的认识?

鉴于日本海盗在明朝骚扰中国沿海和丰臣秀吉侵略朝鲜的历史,清政府一直将日本视为潜在威胁,拒绝与之建立正式外交关系。鸦片战争后10多年,日本也是被西方列强侵略而建国的。但直到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才被清政府注意到。因为在这个时候,刚刚逼迫清政府签订《北京条约》的英法等国,将武装力量转移到日本,进一步开拓那里的市场。首相衙门认为,英法与日本的战争,无论日本胜败,对中国都不是好消息,因为“日本若败,英法等国更强;日本若胜,则患肘腋,更近”(注:《清代中日韩关系史料》卷二,第54页。)。对此,丞相衙门常有隐忧,不时派人打听消息。

李鸿章对日本的认识是从英法侵略日本开始的。当时,他正在镇压太平天国起义,当时扶苏正在执政。因为他在战争实践中认识到了洋枪的威力,开始提倡西化,更加重视洋务,所以注意到日本在向西方国家学习,用西方的方法制造枪炮舰船方面一直走在中国的前面。1863年5月4日,李鸿章上书曾国藩,认为中国的火器若能与西方国家抗衡,不但可以平息内乱,而且还不缺敌人和外国。他提出的论点是:“俄国和日本以前都不知道火炮的方法,国家弱小。他们向自己国家的人民献殷勤,寻求英法的秘密,枪炮船只逐渐被使用,于是与英法一起强大起来。”(注:《李文忠全集》,《友人书信稿》,第3卷,第17页。)

不久之后,李鸿章写信给曾国藩,谈到中国外交的软肋,说:“中国就像开花的大炮和船,西方人可以停下来。日本这个小国现在和英国人闹矛盾,提督要来军队纠博。日本君臣欲开战,土司改朝换代一拖再拖。这也是明显的证据。”(注:《李文忠全集》,《友人书信稿》,第3卷,第19页。)以上两段话表明,李鸿章对英法日的反应并不像易信等宰相那样忧心忡忡。吴宁说,他的态度很激动。日本是一个小国,在采用西式军舰武器后,与战胜中国的英法等国“相强”,证明了洋务派主张的“靠法自强”思想的正确性。显然,李鸿章已经把日本当成了中国由弱变强的典范和榜样。

李鸿章标榜日本是与英法等西方国家对立的国家,西方列强是中国几千年来没有的最强敌人。所以,在他对日本君臣自强不息精神的推崇中,也应该包括处理对日关系的态度。不过,当时李鸿章无意讨论这一层。但到了公元1864年5月,当他给掌管全盘西化事务的易信亲王写信时,他开始讨论与日本的关系。信中说:“今天的日本是明朝的敌人,远离西方,靠近中国。如果我自立门户,就会依附我,窥探西方人的缺点;如果我不能自强不息,我也会为别人做同样的事情,分享西方人的好处。”(注:准备外事始末,同治朝,卷二十五,页10。)李鸿章在这里提出了日本的反对及其后果的问题。“依附我,刺探西方人的短处”就是和我结合,控制西方;“占人便宜,分西方人好处”就是为我谋求与西方人的和谐。关键是我中国能不能自立。李鸿章以此来说明变计强国的重要性,并在不经意间表达了中国应实行“联日”政策的意见。这一想法在6月1865+00,1日致江海《官道英报》的一封信中说得更清楚了:“我有意让日本到中国来进行贸易。中国时开时关地接受客人,不管客人是强是弱,都没有办法拒绝。但是,在开始之前,他们不会是西方的敌人。”(注:《全集》,《友人与廖书信集》,第6卷,第42页。据此,早在日本明治维新之前,李鸿章就有了“联日”的想法。

但李鸿章对日本的了解全是轶闻,不准确。日本向西方学习,不仅不敢与西方列强竞争,反而对西方列强表现出臣服和服从。它从西方学到的,首先是侵略落后国家。在帷幕的最后,日本国内出现了“韩国”和“台湾”率先导致周边国家扩张的思潮。明治维新后,这一思潮进一步转化为日本政府的大陆政策。起初,日本明治政府企图打开朝鲜的大门,朝鲜名义上是中国的附属国。遭到朝鲜的坚决抵制后,不得不改变策略,决定与清政府签约建交。“日清平等后,朝鲜自然第二,从中国回来,经过朝鲜皇城,然后日本和朝鲜签订条约。用所谓远攻近守的策略,清廷也帮不了朝鲜。”(注:引自井上清:《日本军国主义》,商务印书馆,1985版,第2卷,第58页。在此背景下,日本政府于1870年8月派柳原前光等人来华商谈条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