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天津的历史
秦代天津属上谷郡。西汉时,天津南部属渤海郡的彰武、东平蜀、文安三县。北属渔阳郡全州、雍女、武东郡。全州城遗址位于武清县尚诚村。遗址内有丰富的文物,包括带有泉州印记的罐子、豆子、陶罐、瓦片和陶罐碎片。东南11公里处的双口镇也发现了陶罐和带有泉州印章的壶。东平村称,该遗址位于静海西部钓台村,遗址上散落着许多战国和西汉时期的文物。
天津濒临渤海,具有独特的制盐条件。西汉在全国设置了38个盐官,包括泉州、彰武等地。可见,这里的盐业在当时是占有一定地位的。天津枕河临海,水运历史悠久。东汉末年,曹操击破袁绍后,向北方的吴恒进军。为了满足军事运输的需要,从建安十一年(206)开始,先后开凿了平陆运河、泉州运河、新河运河三条运输运河。这是天津历史上最早的人工河,从此铺设了华北平原上的300多条大小河流汇聚到今天的天津,将当时被称为排河尾的海河注入渤海。位于曹魏排河口(今东丽区军粮城一带)的朴玉邑,无疑是这一有利条件形成后不久出现的第一个原始河口港口,其首要功能是运输和储存军需物资。大业四年(608年),跟随杨迪东征朝鲜,下令开凿永济运河,从洛口出发,到达涿州县输水,纵贯南北的大运河由此形成。大运河将黄河、淮河、长江与排尾河入海处的华北平原河流(即现在的江海水系)连接成一个水路交通网络,从而使靠近运河北端、具有江海航运便利性的排尾显得更加重要。金元时期是天津城市形成的早期阶段。到了元代,直沽成为军事驻扎的重要地区。
“天津”这个名字出现在永乐初年,是朱迪给的,意思是天子渡河的地方。永乐二年(1404),天津作为首都的辅助场所正式建立(驻军为明朝军事机构),故称“天津卫”。天津佐为和天津有为是后来加上去的。天津三味直隶位于侯军都督府,共有官兵1.6万余人(1.493-1.494)。天津兵路刘福,建有“镇东”、“定南”、“安西”、“拱北”四座卫城城门。从此,天津成为靠近北京的大型储粮地。
天津的集市和商业区正式出现于明代宣德年间(1426-1435),位于市中心,司门处,临近弘治年间(1488-1505),从而增加了五市一城,极大地活跃了天津市场。此时的天津已经成为人口众多的中国北方商品集散地。明代中期以后,渤海湾西岸盐场逐渐采用晒盐技术。从此,天津的盐产量大增,质优价廉。为清代鹭燕产销中心向天津转移创造了条件。明朝崇祯十七年三月十九日,李自成率领起义军攻占北京,建大顺。第二天,天津成为大顺的辖区。公元1644年清朝入关后,天津卫凭借稳定的统治地位和经济发展,作为首都的门户地位越来越重要。雍正九年升为天津府,辖天津、青县、静海、南皮、盐山、庆云、沧州等六县。从此,天津成为吉尔吉斯斯坦的第一个城市。清朝康熙年间,随着江海航运的发展,大量货物在南北搬运,使得天津的商业空前繁荣。18世纪初,由于埠际商业的发展,天津出现了从事汇兑业务的钱庄,此后南北商人纷纷效仿。随着商业和金融的发展,天津进一步发展成为中国北方的商业中心。
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天津作为镇守首都的军事重地,作用更加突出。大沽口三战,列强为了威胁清政府,逼迫其签订城下同盟,直接拿下天津。根据1860年6月签订的中英、中法《北京条约》,天津被迫开埠通商。随着天津的开埠,外商开始进入天津,设立洋行,天津逐渐从一个内向封闭的商业城市演变为以华北、东北乃至西北为腹地的外向型贸易中心。1870年,朝廷任命李鸿章为直隶总督兼北洋贸易大臣。李为创办洋务运动努力了20多年。天津通过天津机器局的建立和近代矿业、交通、邮电的开拓,成为中国洋务运动的中心。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后,帝国主义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在华北,天津成为争夺的目标。通过划分租界和设立银行,天津的半殖民地化加深了。辛亥革命后,天津改为天津县,直隶省会设在天津。1928年6月28日,直隶省更名为河北省,天津仍为省会。在天津城及其附近地区设立天津特别市是天津的开始。民国时期,天津的文化教育事业继续发展。1919 10 10月17,张伯苓创办南开中学本科部。两年后,正式更名为南开大学。
天津人民有着爱国民主的光荣传统。20世纪以来的半个世纪里,天津人民反抗侵略和压迫的英勇斗争,为天津的历史写下了光辉的篇章。1948年冬,中国人民解放军发起平津战役,6月1949+10月15天津解放。天津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畸形发展阶段已经结束,进入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