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红塔的传说= =
关于红塔的传说矗立在景德镇浮梁县老城区。它最初被称为西塔。是古代浮梁县的标志性建筑,有浮梁“古城徽”的美誉。宝塔是中国古代“宝塔”的简称,俗称“宝塔”。最早用于保存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的“舍利”,即尸骨,后来也用于保存高僧的遗骨或尸骨。所以宝塔也是佛教的视觉对象。这种建筑形式的佛塔起源于印度。佛教在东汉永平七年(公元67年)传入中国,佛塔也传入中国。所以佛塔和寺庙一般是连在一起的,佛塔前有寺庙。随着时间的推移,佛塔结合中国的建筑形式发生了变化,用途也有所增加。主要用途是登高远眺,观察敌情,导航引渡,装饰国土,美化风景。红塔山前曾经有一座寺庙,叫西寺,建于1000多年前的唐朝泰和六年(公元832年)。宋代剑龙二年(公元961),浮梁县人李文彪主张在西寺后建佛塔。此后,时隔79年,宋康定元年(公元1040年),一座九层宝塔拔地而起,屹立至今。红塔已有近千年的历史。1970年,有关单位对红塔进行实地勘察时,发现塔顶有一个复式盆,形似铜锅,铸有文字,记录了红塔的修建时间。1984景德镇市人民政府重修红塔,历时两年,全面恢复对外开放。红塔大佛名为“大圣塔”,因位于浮梁古县城西部,故又称西塔。它是中国72座古塔之一,也是江西省现存最早、保存最完整的大型古塔,因此也被称为“江西第一塔”。红塔于65438年至0959年被列为江西省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目前,红塔共有七层,平面为正六边形,底层长度为5.2米,每层逐渐收进,直至顶层长度为3.7米。塔高37.8米,从室外露台到复合盆顶部。塔的每一层都有青砖檐和平台,平台外没有护栏。整个塔的形象简洁而壮观。塔身用大青砖砌成,底墙厚3米。既然红塔是青砖砌成的,为什么是红色的?由于建造塔身所用的砖封砂浆是石灰、糯米浆、红土和沙子的混合物,经过数百年的风雨侵蚀,砂浆中的红土不断溢出,逐渐将整个塔身染成红色,于是一座青砖塔最终变成了“红塔”。红塔采用穿墙座围结构,很特别。要爬到塔顶,必须先从塔内底部往上走一层,然后出塔门,沿着塔外的平台走半圈(平台宽度不超过50厘米),再从另一个门进入塔内爬上台阶,再出来走半圈。这样,我们可以爬到塔顶。因为爬塔的方式很特别,塔外的平台很窄,又没有栏杆,爬塔有一定的危险性。所以在1984重建红塔的时候,为了避免游客爬塔发生意外,把底部到塔的通道都堵住了。爬到塔顶,可以看到远处的群山,近处的良田,长江如银光四射,美不胜收。每当夕阳斜照的时候,红塔雄伟的身影就呈现出一片殷红的霞光,像一支火炬,像一根巨大的红烛在天空中点燃。因此,人们一直将“西塔落日”列为长江八景之一。相传,出生在浮梁的宋代僧人佛印,在浮梁浩沙寺出家时,曾多次来此设坛讲学,与大文豪苏东坡、黄庭坚对答如流,后泛舟长江,留下许多奇闻轶事。关于浮梁上的红塔,有很多传说。相传元末朱元璋(后来的明朝开国皇帝)与陈友谅为争夺鄱阳湖而战。当初朱元璋战败,沿江退守浮梁县,躲在红塔山顶上。陈友谅带着追兵进县城搜索,却没有去塔顶搜索。结果没发现朱元璋,就撤了,走了。不搜宝塔的原因之一是宝塔是佛教圣地,一般兵家不入;第二,朱元璋当时进塔的时候是趴在地上爬进去的,塔门上的蜘蛛网没有破。追赶者认为没有人进入塔内。朱元璋从塔顶下来后,当地人给他灰水饼(碱水饼)作为干粮。从此,浮梁县碱水糕成为当地著名的特色食品。朱元璋后来当了皇帝,告诉后人浮梁上有座塔救了他一命。这座塔破烂不堪,需要修理。因为逃命,没有看清塔名,只记得是一座红塔。后来,在他在位的第三年(1575),他的第九个孙子,万历皇帝朱彝,从国库中拨出专款重修红塔。作为一项规则,国家不支付寺庙塔的建设费用,这些塔都是由僧侣的施舍或信徒的朝圣者的捐款建造的。这是一个特例。红塔虽历经千年风雨,但仍巍然屹立在长江之畔,充分显示了其设计的科学性,反映了当时工匠的建筑水平和审美情趣,是当时社会经济、文化和科技的集中体现。红塔忠实地记录了浮梁的诸多历史剖面和变迁,是浮梁历史的见证,是古代浮梁的标志性建筑,现为浮梁县具有代表性的人文景观和旅游景点之一。我国古代建筑专家罗先生在《中国古塔》一书中对红塔的评价是:“景德镇,历史文化名城,著名的瓷都。古浮梁遗迹,只是此塔之志,犹有价值。”